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對話劉炯朗:我如何做台灣清華大學校長

http://www.CRNTT.com   2013-06-17 14:54:36  


 
  假如每個學校單獨招生,以目前的高校規模來講,恐怕是非常龐大的工程,很多學生都希望參加五六個學校的考試!我覺得也沒這個必要,可以有一個共同的考試,只要把這個考試的空間放得非常大,自然可以看出哪些學生可以去哪個學校,我並不覺得共同考試是一個缺點。目前在大陸、台灣看到的,是為了種種理由把共同考試變得非常狹窄。

  南方周末:選ABCD等各種標準化的答案,是現在較常用的辦法;太過主觀的題目,可能遇到另外的問題。高校不完全是教育家辦學,內部的治理機構也不完善,判分和錄取可能會造成不公平。

  劉炯朗:對。這有它的理由,為了公平、容易改卷子。

  中小學教育

  你給我一個愛讀書的學生,到了高中、大學,我一定可以把他培養出來,成為一個人才。

  南方周末:相比大學,中小學學生似乎更應全面發展?

  劉炯朗:既然在大學裡應該文理並重,在小學和中學更應文理並重。為什麼到高中會分文理?是因為學生的興趣,還是因為目前的考試制度硬把它們分開來了?高中時每個學生都應學國文、英文、物理、化學,他們的能力絕對可以應付過來,只不過今天的考試制度說,某些學生可以不考數學、物理,他們就不讀而已。你給他機會讀,而且讀了不影響升學,他依然能夠讀得出來。

  小學和初中,讀書的內容是不重要的,中小學教育是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讀書的態度、發現讀書的快樂。你給我一個愛讀書的學生,到了高中、大學,我一定可以把他培養出來,成為一個人才。

  南方周末:能和家長、孩子們分享你是怎麼做到文理均衡發展的嗎?

  劉炯朗:我常說,我是一個不中不西、不文不武的人。在美國住了40年,是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中國讀書人。我學的是電腦科技,但我對文化,尤其是文學和社會歷史有很大的興趣。

  我4歲從廣州搬到澳門,在澳門完成小學、中學教育,在蔡高學校。那時沒有念大學的可能,沒有升學的壓力,但我們在老師的誘導、鼓勵下,都非常努力讀書,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學校的確是培養我們非常廣泛的興趣,文和理是並重的。我也不知道要考物理,還是考國文,我這兩個都念,這的確是我個人的經驗,到今天還受用不淺。

  那時,不但就讀書態度跟方法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很多東西,特別是中國的詩詞古文我現在還記得。寫文章、演講,我講到詩詞、國文,有人很客氣地恭維我為什麼你中文的底子這麼好,我說這都是我在小學、在澳門蔡高中學打下的底子。

  南方周末:天性要自由發展,但要有一個比較寬闊的出口,如果在高考環節卡住,天性就會扭曲了。

  劉炯朗:是,現在是不考不學,不考不教,的確要慢慢打破這個做法。

  南方周末:是不是要有充分的社會自由辦學空間,有各種各樣辦學理念出來,中小學才有足夠選擇空間?

  劉炯朗:選擇的空間不見得是一個最有效的答案。很多年前,台灣看到升學的壓力,就說要廣設大學,但廣設大學不能解決壓力問題。以前是僧多粥少,是不是可以改成僧多粥多?但當僧多粥多時,有人就問僧多佛跳牆少,那是不是可以改成僧多佛跳牆多呢?極其優質的教育,總是稀缺的。

  光是很多選擇,不見得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教育心態、社會心態要改變過來,教育的環境和具體做法要改變過來,整個社會氣氛,從家庭到學校、到政府、到公司,都要讓人的天性自由發展,那才是最基本的改進。

  作者:戴志勇 2013年06月14日11:30

  原標題 [我如何做大學校長——台灣清華大學原校長劉炯朗訪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