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深化改革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http://www.CRNTT.com   2013-06-22 10:41:37  


中國宏觀經濟亟待進行更深層次的經濟體制改革
  中評社北京6月22日訊/近期,一些研究機構先後發布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認為中國宏觀經濟不能依靠政策寬鬆與刺激來重返經濟持續復甦的軌道,亟待進行更深層次的經濟體制改革。

  怎樣認識深化改革在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中的重要性?如何實現經濟升級?日前,解放日報就此專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文章內容如下。

  實現升級版,關鍵要靠釋放改革紅利

  問:現在各界都很關心“中國經濟升級版”。但一國經濟從既有版本到更高級的版本,從一種發展軌道到新的發展軌道,涉及很多基礎條件的制約。很多發展中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足以說明經濟轉型升級之難。中國一直強調要更加注重增長的質量,而非增長的數量,要減少污染等,但進展並不明顯。您認為瓶頸何在?

  王一鳴:2006年世界銀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是指一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過程中,既不能重複又難以擺脫以往由低收入進入中等收入的發展模式,很容易出現經濟增長的停滯和徘徊,人均國民收入難以突破高收入的門檻。二戰以後,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和地區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大部分國家長期在中等收入階段徘徊,遲遲未能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既有利益格局制約,體制調整變革難以有效推進。中國經歷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2012年人均國民收入突破6000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階段。如同其他進入這個階段的經濟體一樣,中國經濟增長也出現了階段性變化,使既有發展模式的矛盾更加突出地暴露出來。

  就中國而言,國內經濟轉型進展不明顯,客觀上受到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的制約。這體現在,中國人口眾多但勞動力素質偏低、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城鄉地區差異大、生產方式呈現多層次特征等,這些都增大了經濟轉型的難度。此外,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經濟結構加快變動,重化工業比重提高,能源消耗總量增大;社會結構深刻調整,利益關係更趨複雜,各種矛盾集中顯現,進入了矛盾多發期。

  但從根本上說,經濟轉型遲緩還是體制條件制約所致。這主要表現在,政府職能轉變滯後,資源配置權過多過大,越位錯位缺位現象仍較為普遍。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不到位,非公經濟發展缺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財稅、金融和土地制度改革滯後,資源要素價格扭曲,資源環境壓力沒有完全通過價格信號傳遞給市場主體。特別是,現行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政府重規模速度、輕質量效益,更多依靠行政手段推動發展,急功近利,使經濟發展付出了較大的成本和代價。

  這些說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根本還是要深化改革、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無論是挖掘內需潛力,還是增強創新活力,關鍵都在於深化改革,塑造新的體制機制和利益分配格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制機制引導市場主體行為,形成相關利益格局,決定對發展版本的選擇。相比以往,未來推進改革會受到“利益格局更加複雜多樣”的牽制,但不突破原有體制機制,不衝破既有利益格局,發展版本就很難升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