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歷史反思:文革前高考“不宜錄取”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3-07-06 10:26:11  


 
  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荊棘路》中收錄了劇作家吳祖光的幾篇文章,他談到自己因鳴放而被打成“右派”後的悲慘遭遇:“什麼反右、批判、檢查、勞動我們都經受了;但是使我最痛苦的是我的家庭,我的母親、妻子、子女……再說我們3個孩子,都不許升學。長子吳剛去近郊農村‘鍛煉’,次子吳歡初中讀完也送到北大荒,作了7年‘兵團’通訊員,每天走70華里送信的苦役。小女兒吳霜初中畢業後,竟被原來最喜歡她的女班主任老師取消了她升學的權利,只能留在家里……”吳老在這裡記述了初中不能升高中的小女兒。我的一位中學老師夫妻二人曾帶過一個業餘班,裡面全是初中不能升高中的學生,這些學生不能升學更不能進工廠。老師說他們都很刻苦,既愛學習,又能幹活,良好的學風、艱苦的環境讓他們夫妻至今難忘。

  集作家、畫家、藝術家於一身的馮驥才也是一位天津的“不宜錄取”者。在接受台灣作家施叔青的採訪時,馮說:“我1961年高中畢業,考中央美術學院,我出身不好,複試完了,教師告訴我:‘你願不願意上李可染的山水畫系?’我說:‘願意。’最後我沒有被錄取,原因是我出身資本家的家庭,那時是‘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時候。美術學院進不去了,就到‘天津國畫研究會’去畫畫、仿古,沉浸在藝術里,……”(《文壇反思與前瞻》,新加坡,明創出版社,1989年)

  遇羅克也有“不宜錄取”的經歷。遇羅克1942年生,北京市人,其母是解放初期北京一家有十幾個工人的小廠老板,遇羅克因此成為資本家出身。1957年遇羅克的父母雙雙被打成“右派”。1960年他參加高考時落榜。之後,他主動報名到北京郊區人民公社當農業工人。1962年遇羅克又參加了高考,北師大準備錄取他,但他所在的大隊卻堅決不給檔案,理由仍是“家庭出身問題”。結果,他再次名落孫山。

  獲得首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的作品《胡楊淚》記述的主人公錢宗仁也是一位不宜錄取者。錢1963年在湖南參加高考時是湖南省的前十名,清華要錄取他,因家庭出身問題,他所在的公社不給檔案。1964年他第二次參加高考,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3個月後,因公社書記多次到學校逼迫,迫使學校將其退學。1965年他又一次要求參加高考,公社出面不准他報考。錢宗仁被迫到新疆謀生,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但是他仍然自學數學。1984年《胡楊淚》一文發表後,錢宗仁引起各方面的重視,改行到《人民日報》當記者,正當他準備大幹一場時,卻被診斷出已是肝癌晚期,於1985年10月1日凌晨去世,年僅41歲。

“不宜錄取”最終傷害的是國家利益

  “不宜錄取”執行的年代並不是考生過多,而是考生不足、國家急需高等專門人才的年代,從當時河南省教育廳下達的文件可知。1959年高考因招生名額不足,部分高校於1960年又進行春季招生,還鼓勵在職人員報考或保送大學。1960年4月25日河南省教育廳頒發了“關於從今年高中二年級學生中動員部分學生報考高等學校的通知”。該通知指出,1960年各類高校在河南招生17300人,而應屆畢業生僅為14756人,其中因政治、健康條件不合格或其他原因不能升學的按10%估算,將為1476人,把這部分學生扣除後,還缺少4010人。經省委同意,從今年高中二年級中動員4000多名學生報考高等學校。這個不能升學的10%,主要成分是政治條件不合格的預估人數。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學習成績上等、胸懷報效祖國志向的人才苗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