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警惕“土地財政”變“土地政府”

http://www.CRNTT.com   2013-07-14 09:32:17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訊/有中介機構數據顯示,今年前6月,全國306個城市共交易土地15493宗,土地出讓金達1.13萬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0%。

  上海商報發表媒體評論人鷹眼文章稱,上半年土地財政“井噴”,絕不是宏觀調控的結果。儘管“國五條”規定:2013年住房用地供應總量原則上不低於過去五年平均實際供應量,也不可否認,很多地方政府為了財政收入加大了推地力度,但拉動土地財政凶猛增長的真實原因,恐怕還是市場因素。

  儘管上半年出台了“國五條”,但房價沒有停止上漲的腳步。在宏觀調控背景下房價繼續保持“連漲”,開發商顯然看好後市,必然拿地很有信心。同時,各地不斷湧現的“地王”也刺激著開發商的興奮神經。

  文章表示,在財政收入增速下降、地方債務還債高峰來臨以及“錢荒”的背景下,雖然說土地財政“井噴”有利於緩解地方財政緊張,也有利於確保民生支出。但要意識到,土地財政“井噴”絕非好事,對於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方面而言,無疑是弊大於利。

  眾所周知,土地財政多年來遭詬病,但是,非但沒有改善反而在惡化。地方政府繼續深陷土地財政泥潭。如果說之前是“土地財政”的話,現在已經逐步發展為“土地政府”。兩者的區別在於:“土地財政”僅僅是依靠賣地來增加財政收入,而“土地政府”則是地方政府和土地已經融為一體了。

  文章指出,如果說“土地財政”僅僅停留在財政收入層面,而“土地政府”則說明土地已經滲透進多個方面。比如說,很多地方政府通過廉價的土地來吸引投資;再比如,發展城鎮化不是靠製造產業來帶動,而是靠房地產開發、造城運動來帶動。

  當地方政府主要圍繞土地轉圈時,無形中就變成了“土地政府”。但是,土地在中國畢竟是一種比較稀缺的資源,如果讓土地快速變成錢、政績,就會促使地方政府多賣地、快賣地、早賣地、賤賣地,犧牲子孫後代的利益,而且,也讓地方財政收入、經濟發展走進一條越走越窄的死胡同。

  文章強調,亟待改革土地財政,不僅是為了控制房價上漲,而且是為了長遠的利益,也為了財政收入多元化,經濟發展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