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華生:土地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抓手

http://www.CRNTT.com   2013-07-03 08:29:42  


  中評社北京7月3日訊/近年來專注研究土地問題的經濟學家華生表示,改革紅利的核心應是新型城鎮化。城鎮化發展需要土地改革、戶籍制度改革、財稅制度改革等配套推進,這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抓手。中國證券報日前發表了此篇專訪。文章如下。

  應強調“人的城鎮化”

  問:有觀點認為,應大幅擴大城鎮建設用地規劃,改變嚴守耕地“紅線”的思路。該觀點引發了爭論。城鎮化發展是否需嚴格遵守目前18億畝“紅線”規定?城鎮化規劃遲遲未能出台的原因是什麼?

  華生:我並不贊同這樣的看法,參考日本、中國台灣等地的歷史經驗就能看出,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耕地面積不一定會下降。目前,中國建設用地面積為25萬平方公裡,其中城市、工礦僅占8萬平方公裡,而農村為17萬平方公裡,遠遠大於城市用地,其中不少是農村宅基地,將其置換出來足以支撐城鎮化所需土地,不需要額外觸碰耕地“紅線”。

  城鎮化規劃之所以遲遲未能出來,最主要的原因是高層看到,簡單地按老思路推進城鎮化很容易變成單純擴大城市規模、只有土地城市化而沒有人口城市化的“舊城鎮化”。目前,地方政府仍有衝動通過賣土地、搞基礎設施建設來擴張城市,城鎮化的路徑並沒有制度上的改變,這樣推進城鎮化很可能事與願違,所以需慎重決策,推進新型城鎮化。

  搞新型城鎮化就要在體制、機制上有改變和突破,必須提出好的方案,但到目前為止沒有,學界和輿論界均尚未提出真正可行的方案。儘管方案缺失,但也需看到新型城鎮化的方向已明確,核心就是實現人的城鎮化。在現實中,目前大家在考慮土地問題時常常缺乏考量“人”的因素。政府提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時,著力點仍是“地”,不是“人”。不少地方把農民趕上樓,地方政府看到的也都是土地的利益,而不是人的利益。開發商熱衷談土地流轉,卻忽視了流轉應是人遷移的結果,而不是先決條件。這些情況歸根結底是忽視城鎮化的核心——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