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成本創新企業的新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13-09-04 09:02:14  


 
  如果跨國公司認為可以單純依靠技術創新與中國挑戰者進行競爭,那麼則很有可能大失所望。中端市場的崛起(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已經使遊戲規則發生了變化。中端市場的消費者正迫切需要“優質”的產品,此類產品強調的是價格競爭力和足夠多的功能,而不是量身定制和最先進的技術。

  在對全球中端市場的競爭中,中國成本創新企業的勝算頗大,尤其是那些在規模、研發和技術能力以及全球化志向方面具備優勢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制勝戰略具有以下一些共同點。

  規模優勢。較大的產能使得一些中國企業能夠在國內工資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提高在全球範圍內的價格優勢。在中國,風力渦輪機和煤電設備的本地製造商相比跨國公司具有25%左右的成本優勢。在這一成本差距中,40%以上源於規模效應。勞動力成本僅占風力渦輪機成本節約總量的三分之一以及煤電設備成本節約總量的四分之一。

  這一規模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中國企業的供應量占國內風力渦輪機市場的近90%,相當於全球需求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國的三大煤電設備供應商也在國內市場占據了主導地位,一度相當於全球需求的三分之二。

  為建立成本競爭力進行創新。許多中國挑戰者在不斷尋找非同尋常的方式,通過產品設計、生產流程再造或材料創新來實現節約。例如,中國電池製造商比亞迪(002594,股吧)持續開展研發工作,使用更便宜的替代品來取代昂貴的鎳板,從而降低了鎳鎘電池的原材料成本。一家中國可再生能源企業將非關鍵零部件外包給本地供應商並使它們聚集在一個工業區內,從而降低了資本支出和加工成本。

  為實現物有所值進行創新。僅僅是價格低廉還遠遠不夠。中國成本創新企業的許多產品在價格、質量和功能之間達成了適當的平衡並取得了成功。北京航天中興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的線陣掃描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裝置雖只適用於胸部掃描等最為常規簡單的功能,但其成本僅為西方多功能平板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裝置的十分之一。該公司迅速占據了中國市場份額的一半,迫使西方競爭者或降低價格,或退出中國市場。

  全球化志向。巨大的中國市場已無法滿足國內企業巨頭的需求。中國企業巨頭的目標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領導者。例如,中國領先的卡車製造商北汽福田於2011年推出了雄心勃勃的“5+3+1”國際增長戰略。根據這一計劃,該公司將在俄羅斯、巴西、印度、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亞這五大新興市場建立自己的價值鏈,並在保持中國市場領先地位的同時打入北美、歐洲和東北亞這三個主要發達市場。占中國核電裝機容量一半以上的中國廣核集團也於2011年宣布將實現全球化作為其戰略發展方向。該公司已經將業務擴張至南非、白俄羅斯、烏克蘭和泰國等新興市場。該公司還與法國巨頭阿海珐集團(Areva)共同投標英國的Horizon項目——該項目計劃在英國建立一項核電產能為6千兆瓦(GW)的核電工程。

  培養挑戰老牌企業的能力。中國挑戰者正在積極創建產品並培養研發、製造、分銷和品牌管理能力,以與世界各地的跨國公司直接展開競爭。三一集團、中聯重科(000157,股吧)和徐工集團等中國建築(601668,股吧)企業通過收購歐洲競爭對手來獲得技術和市場准入。醫療設備企業邁瑞公司正在美國建立直銷團隊,針對大型醫院提供更多的定制產品。其它中國企業則通過收購知名品牌以及採用雙品牌戰略打入不同的價格細分市場。中國汽車製造商吉利收購沃爾沃就充分體現了這一戰略思想。以生產經濟型轎車而聞名的吉利維持了沃爾沃的獨立高端品牌形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