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雙向調結構”才能釋放效率和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13-09-06 08:11:43  


  中評社北京9月6日訊/金融危機以來,“調結構”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重要措施,但總體效果卻並不明顯。究其原因,或許是措施過多地瞄准實體經濟,對金融業本身的結構改革有所忽略。近日,上海“關於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實施方案”正式出台,其中提出42條工作舉措,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上海金融報發表財經評論人王軍文章表示,這一系列舉措讓人振奮,但欣喜之餘或許我們應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讓金融業大力支持實體經濟更具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讓金融業結構改革與實體經濟結構改革“兩駕馬車”同時並進,“雙向調結構”才能釋放效率和創新。

  文章稱,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的爆發,中國主要出口貿易夥伴經濟形勢低迷,導致中國外需疲軟。與此同時,中國勞動力成本攀升,出口產品叫價能力減弱,中國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實體經濟結構模式亟待轉變。此種背景下,中國不得不降低利率以避免外部資金衝擊。然而,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房價飆升,大宗及農產品價格炒作等出現,經濟體面臨較大衝擊。

  文章分析,在中國金融體系中,信貸為主要形式,整個銀行體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將百姓的儲蓄轉化為投資,同時又是中國貨幣政策影響實體經濟的重要傳導媒介。然而,當前中國銀行體系缺乏競爭,他們對資金流向的影響力導致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及貨幣政策的效果都受到影響。

  首先,銀行金融中介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發揮。雖然銀行系統為“四萬億”投資提供了大量資金,但目前這些資金面臨巨大風險,銀行在其中成為財政的“附屬工具”。研究表明,四萬億投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與企業所有制有密切關聯,其中對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的促進作用遠高於民營企業。銀行系統提供資金時所帶有的傾向性,使貨幣政策效果被嚴重扭曲。

  其次,銀行分享利潤太大遭社會質疑。媒體公布的2011年度上市公司報表可知,16家上市銀行占上市公司總數僅為0.64%,其淨利潤之和卻占全部上市公司46.89%。反之,占上市公司總數60.26%的製造業企業,淨利潤之和卻僅占17.17%。有學者指出,銀行賺取實體經濟一半的利潤,實屬“竭澤而漁”,這一現象若任其發展,中國經濟前景堪憂。

  再者,銀行系統壟斷導致貨幣政策刺激實體經濟功能受限。2012年初,美聯儲承諾經濟全面復甦前保持低利率,該政策旨在給本國實體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以穩定的預期讓實體經濟個體大膽投資,催生新生經濟力量。而這一政策能夠實施且卓有成效,得益於美國金融市場競爭的激烈和制度的完善,使個體經濟獲得公平的融資機會。反觀中國,當貨幣政策放鬆時,通脹和投機加劇;貨幣緊縮時,大批企業因融資困難瀕臨倒閉。根本原因在於銀行壟斷,需要資金的實體融資難,資金富餘的實體卻獲得更多資金進行投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