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以我為主”應對“量化寬鬆”

http://www.CRNTT.com   2013-09-17 09:09:53  


  中評社北京9月17日訊/近段時間以來,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可能調整的預期,導致大量“熱錢”回流,觸發亞洲地區多國股市、匯市大幅波動。美國會不會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亞洲金融動蕩會不會重演?對中國經濟影響幾何,又該如何應對?回答這些社會關切,需從量化寬鬆政策的“前世今生”談起。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宇文章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巨額不良資產、有毒資產的壓力致使美國經濟持續低迷,依靠常規貨幣政策無法實現穩定。美聯儲只得借助“量化寬鬆”這一非常規手段,購買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的債券與證券,改善其資產負債狀況,穩定金融市場;購買中長期國債,緩和政府債務危機。然而,長期實行刺激性政策,不僅吹大了金融資產泡沫,還在貶值中削弱了美元的國際地位。去年以來,美國經濟復甦明顯,二季度實際GDP增長率超過2%,金融市場日趨活躍,股票指數創出新高,使得美聯儲有了退出“量化寬鬆”的基本條件。

  倘若“量化寬鬆”退出成行,對中國的消極影響主要在金融市場上。貨幣政策的收緊將導致美國利率水平回升,從而吸引部分套利美元回流,加劇中國流動性的緊張程度,增大股市的下行壓力。如果防範不得當,會造成資本有組織外逃,觸發宏觀經濟大起大落,風險不啻於當年“量化寬鬆”推出之時。因此,中央反覆警示,“量化寬鬆”調整是“下半年最大不確定因素”。

  文章認為,儘管如此,我們也不必過分緊張甚至談虎色變。這一政策屬於外部因素,改變不了中國經濟的基本態勢。在當前資本項目尚未完全放開的條件下,中央政府對經濟運行的調控力和主動權在握,完全有能力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熱錢”在東南亞上演的瘋狂套利,絕不會重現。

  更何況,這一政策能否退出、何時退出,還有待觀察。所謂美國經濟的復甦更多還是資本市場的復甦,缺乏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的支撐。居高不下的外債水平與失業率,也表明其未真正走出危機陰霾。政策一旦退出,利率的回升將會加重企業的負擔,美元升值也會抑制出口、擴大逆差,拖累復甦的步伐。因而,政策退出的預期很可能只是權宜之計,甚至不排除是一種迷惑性的“修辭策略”。

  即便這一政策真的退出,對我們的影響也不全是消極的。比如,中美利差縮小和“熱錢”的流出,將刺破部分資產泡沫,抑制不斷上漲的房價。美元升值還將放緩全球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增速,減少輸入性通脹壓力,降低普通民眾的生活成本。人民幣相對美元的貶值,還會節約出口成本,有利於外向型企業擺脫困境,同時減少持有的外匯儲備與美國國債的縮水。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