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文革《二泉映月》被禁 因美國人叫好

http://www.CRNTT.com   2013-09-29 12:08:06  


 
 4,要固守專業,還是要市場活力

  中央樂團的重大轉變,出現在1975年,當年10月的紀念聶耳、冼星海音樂會上,十年來第一次上演了帶有原版歌詞的《黃河大合唱》,“革命樣板團”由此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到1978年4月,韓中傑指揮的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由法國國家廣播公司實況轉播到英法兩國,漫長的黑暗時代終於過去。不過,中央樂團的鬥爭史卻並未就此結束,接踵而來的,將會是另一個層面的“鬥爭”與分歧。曲高,和寡。

  1989年6月2日,中央樂團又完成了一部首演曲目,布魯赫的《希伯來悼歌》,一個月之後的7月18日,樂團創作組組長張文綱作曲50周年音樂會,則以混聲合唱作品《愛好自由的人們》開場。曲目的選擇或許能偶然契合樂團成員的心境在此之前,樂團已經經歷長達三個月的“不排練,不演出”時期,包括1989年春節期間的罷演。

  這是連“文革”期間都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究其原因,時任副團長的謝明說得很清楚,“我們不演出,心里過意不去,可越演越賠錢……一場演出下來,累得精疲力竭,瞅著那四塊錢(演出費)心里發笑。”當年7月12日的人民日報上,一句“最多不過樂隊解散而已”,是中央樂團40年歷史當中收獲的最灰色報道。

  其實,以市場為誘因的觀點分歧,早在八十年代初就開始了。1979年,李德倫指揮中央樂團為電影《小花》伴奏,李穀一的演唱風靡全國。第二年,部分團員開風氣之先,組成“太平洋樂隊”,錄制了一系列的輕音樂作品,更是風行一時。在這個基礎上,樂團原有的大編制古典樂演奏風格與輕音樂的市場潮流,產生了不小的衝突。最終,李穀一與小樂隊於1983年脫離中央樂團,另組為中國輕音樂團。而在一年之後,中央樂團本身,也開始出堂會了,第一場純商演,是“慶祝長城飯店開業交響音樂會”。

  但中央樂團的商業演出之路,是難稱成功的。在這個過程之中,樂團似乎連原有的專業也失去了。1994年,中央樂團在為中國國際鋼琴比賽協奏曲決賽進行伴奏時出現失誤,引起極大爭議,加上之前媒體上《中央樂團只是一塊招牌了》的批評,樂團的改革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餘韵不僅僅是交響樂

  中央樂團的聲音,已成為歷史。而中央樂團親身見證的那場鬥爭、那些問題,則還是我們的課題。這,也是我們要重溫那四十年歷史的出發點……

  1996年2月3日,李心草指揮中央樂團演奏威爾第的《茶花女》序曲、門德爾鬆的《鋼琴小提琴協奏曲》,馬勒的《第一交響曲》。隨著馬一的最後一個音符休止,中央樂團的演奏歷史也就此畫上句號。中央樂團改制為中國交響樂團,加上2000年中國廣播交響樂團改制為中國愛樂樂團,中國交響樂的新時期就此開始。

  如今中國的幾大交響樂團,已經有了與世界類似的演出季形式,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天津大劇院等的高水平演出,更是令人眼花繚亂,至於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已經成為吸引世界頂尖樂團的盛事。但在這樣的輝煌後面,中央樂團40年歷史當中所面臨的那些鬥爭問題,是否真的已經解決,答案恐怕仍不樂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