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一個台灣家族百年歷史變遷

http://www.CRNTT.com   2013-10-03 09:57:00  


1911年台中櫟社詩人歡迎梁啓超訪台的紀念照,其中多人仍留著前清發式。
一九三九年,春游的台南洋裝女子。
  中評社北京10月3日訊/“兩岸開放,文化交流,深度旅遊,微博互動……海峽對岸的台灣,眼見得在我們眼前越來越熟悉,但這是否代表,我們就真正地走近它、了解了它呢?遠遠不是。起碼,一個隱在歷史深處的台灣,並不輕易以這樣的表面形態呈現。即使你也讀過柏楊、李敖、龍應台,並且通過各種歷史回溯,知道台灣這些年所經歷的一連串歷史事件:文化復興運動、現代派的論爭、2.28、本土化與去中國化、威權、解嚴……但這也未必能讓你更準確地把握那一路走來的台灣心路……”北京晚報日前登載專題文章《一個台灣家族百年歷史變遷》,內容如下:

陌生的台灣心路

  作者:孫小寧

  兩岸開放,文化交流,深度旅遊,微博互動……海峽對岸的台灣,眼見得在我們眼前越來越熟悉,但這是否代表,我們就真正地走近它、了解了它呢?遠遠不是。起碼,一個隱在歷史深處的台灣,並不輕易以這樣的表面形態呈現。即使你也讀過柏楊、李敖、龍應台,並且通過各種歷史回溯,知道台灣這些年所經歷的一連串歷史事件:文化復興運動、現代派的論爭、2.28、本土化與去中國化、威權、解嚴……但這也未必能讓你更準確地把握那一路走來的台灣心路。

  因為,總有些事實,在我們的所知之外。這個月,台灣學者鄭鴻生先生應邀在中國社科院做講座,同時帶來他的三本書。與作家楊沫《青春之歌》同名的那本回憶錄中,描述的是台灣特定年代的一群熱血青年。作者自陳,這“是以1971年發生在台灣大學的保衛釣魚台運動為主軸的一群知識青年的故事,涵蓋1968年到1973年我從高中到大學畢業的這段時間。談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知識青年的理想與實踐,也可說是戰後新生代成長的故事。”台灣戰後的新生代,大抵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當下的中堅力量,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這就代表著這些人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他們的心路歷程呢?讀完後我仍不得而知。因為太大的陌生感,遠遠超出了我的判斷能力。不讀此書,你怎知“南北串聯”、“布哈林的命運”、“擁抱斯土斯民運動”、“左翼傳承”這些字眼,會出現在台灣六十年進程中?

  作者鄭鴻生先生,是這一連串思想運動與歷史進程的參與者,同時又是哲學系出身,在還原這諸多思潮事件的筆觸中,他力圖做一種觀照,呈現它們所產生的具體生態土壤,並由此梳理出歷史如此轉進的脈絡。

  這樣的寫作思路,同樣隱含在其它兩本書《尋找大範男孩》與《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中。這兩本書都屬於個人家族史,但所帶來的陌生感,正如前書封面那張家族合影照。“祖父是清朝遺老,父親是日本皇民,兒子又成民國青年,三代之間的傳承與斷裂,鋪陳百年來台灣男人講不出口的心聲”。這樣的廣告詞用在《尋找大範男孩》上,讀完之後一點不覺得誇張。因為鄭鴻生先生想要做的,就“是以我個人的家族史,來呈現台灣的近代史,三代台灣人跨越了乙未割台、二戰、光復,到國共內戰與兩岸對立的這百年時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