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自貿區為什麼是上海?

http://www.CRNTT.com   2013-10-12 10:02:55  


 
“著眼於全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

  從全球經濟的大形勢來看,自貿區的設立可謂是意義重大。

  邢厚媛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了更為客觀、複雜的全球大背景:當前的經濟全球化雖然在發展,但多邊貿易體制遇到很多障礙和困難,多哈談判沒有取得新的突破,區域貿易協定則在加強,特別是由美國推動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談判中,中國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在利用外資方面的政策競爭在加劇,一些國家的成本要素優勢逐漸顯現,而中國的優勢在下降,資本向外轉移已經出現苗頭。

  從國內看,絕對優勢在下降的同時,政府的管理效率在停滯。沿海方面該用的政策都用完了,這些政策在向中西部地區推進之後,東部地區的吸引力在下降,缺乏新的增長點。大家都意識到,原來的模式不可持續,可新的模式在哪裡?靠什麼?大家都說靠創新,但是創新要有動力,要有相應的政策環境,這些也都不足。

  “此背景下,中國必須要推動新一輪的改革和開放,立足於綜合優勢,向改革要效益。”邢厚媛說,基於這樣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需要一次新的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的頂層設計和推動力。這個推動力仍要回到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上來。

  “這個時候的中國急需回到改革開放初期那樣如沐春風的市場活力。”在邢厚媛看來,中國所有以試點為基礎的對外開放戰略和步驟,都要放到這個大環境裡來考慮。“上海自貿區的試驗與我們下一輪擴大區域開放,提升開放水平,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體化的。”

  但自貿區所涉及的開放究竟到什麼程度,底線在哪裡?王曉紅認為:“步子肯定要邁得更大,在改革改不動的時候,用開放來促進改革,用開放型經濟產生的新的經驗和模式,倒逼國內的改革。”

  這是我們曾經用過的經驗。但現在所面臨的挑戰顯然更嚴峻。

  “新一屆政府所面臨的挑戰,是高標準的改革、高標準的開放、高標準的發展。上海自由貿易區是一個迎戰的試點。” 張燕生向《中國經濟周刊》解釋說,“在這28.78平方公里的試驗區,金融的開放、投資的開放、服務業的開放乃至整個市場體制的發展方向都要是高標準的。”這是上海自貿區必須承載的重任。

  “上海自貿區的建設,必須要著眼於全國的發展、著眼於全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隆國強表示,這是為什麼取名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而非“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原因。

為什麼是上海?

  受訪者回答說:當然是上海。

  上世紀90年代初,站在黃浦江邊的鄧小平不無遺憾地表示,設立第一批特區的時候沒有考慮上海是一個失誤。

  張燕生給出的解釋是:“上海是中國的龍頭,當然要走在中國的最前頭。”

  楊開忠分析:“這與上海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地位、金融地位、貿易地位息息相關。而且,上海擁有龐大的長三角經濟腹地。”

  上海有很好的底色。1990年初,借著浦東的開發,上海成為了中國舉足輕重的經濟重地。2010年以後,中央陸續批覆上海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即“四個中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