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自貿區為什麼是上海?

http://www.CRNTT.com   2013-10-12 10:02:55  


 
  然而,近幾年,上海經濟一路下滑。2011年,上海GDP增速為8.2%,全國倒數第二;2012年增速為7.5%,位居全國末位。究其原因,有大環境的影響,也部分源自對落後產能的主動淘汰。

  增長放緩的上海一直在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四個中心”曾被視為重要的政策紅利支持,但一直缺乏一個可以承接政策創新的載體,自貿區於是被寄予了厚望。

  邢厚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陷入了長久的增長乏力之後,對上海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的聲音其實一直存在。“最早在浦東開發時就有關於深化金融改革、設立離岸金融中心的說法;而在虹橋周邊搞更加開放的自由貿易功能區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止。在上屆政府任期的十年內,乃至上上屆政府都提到過。”

  邢厚媛認為,新一屆政府能夠在十八大之後把上海自貿區的設想加快推進,並演變成現實,實屬眾望所歸。“這是很多人的智慧經過長期思考形成的結果。”

  在批覆方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指出,設立上海自貿區將是本屆政府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舉措。

  在王曉紅看來,自貿區的建立將有助於上海發揮其在全國經濟發展乃至世界經濟發展中的職能。“這對整個長三角的產業轉型升級,尤其是服務業的國際化將有非常大的帶動作用。”她分析,中國服務業的開放明顯滯後,此次服務貿易的開放成為自貿區產業開放的重點,這將使中國未來在國際高端分工地位上占很大的優勢。

上海身後的爭奪戰

  在上海之後,天津和廣東都在力爭第二個“自貿區”。

  天津方面透露,具體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而廣東省省長朱小丹亦向媒體證實,廣東省政府給國務院的請示已經正式上報,南沙、前海、橫琴將申請設立國家自由貿易區,並將其定位為“粵港澳自由貿易區”。

  誰將成為繼上海之後的第二個自貿區,仍是未知數。“但無論是天津還是珠江三角洲的申請都肯定會成功,只是時間的問題。”楊開忠說。

  在楊開忠看來,“自貿區絕不止上海一個,也不會僅限於沿海,在內陸以及邊疆地區均可考慮。”從區域布局上看,除上海之外,環渤海地區的天津、珠三角的廣州、海西經濟區的廈門,都可考慮設立。同時,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也可在相對落後的地區,逐步考慮、規劃一些自由貿易區,“例如重慶已成為內陸非常重要的貿易口岸,開辟自由貿易區在未來也是有可能的”。

  事實上,楊開忠所提及的這些地區都向中央表達了強烈意願。早在2005年,上海、深圳、天津、成渝地區等地都曾向國務院及各部委提交了關於保稅區轉型自由貿易(園)區的建議。之後,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先後多次到這些地區進行調研。

  最終,上海拔得頭籌。

  “李克強總理兩次到上海都講到,上海要率先推進和實行,至於何時將這些改革的紅利分享到其他地方,那只是時間問題。”邢厚媛說,“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探索,一個肯定不夠。但究竟需要幾個,如何安排,中央一定會統籌考慮。”

  王曉紅建議,“不僅要在發達地區探索自由貿易園區的模式,還要探討欠發達地區如何通過開放來促進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和提升。”例如,針對中緬印孟經濟走廊,在邊境地區雲南保山設立一個自由貿易園區。

  隆國強指出:“在全國設立園區不能一刀切,每個地區設立的園區也不能照搬照抄。每個地方要從各自的實際情況出發,從省情、區情以及各個地區不同的比較優勢、各自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等角度出發,細化和設計政策。我們現在需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從全局的高度來設計不同地方的不同試驗園區。”

  其實不只是內地的城市,上海自貿區獲批的消息出來之後,香港也倍感壓力。香港《南華早報》這樣表達了港人的擔憂,上海這一自由港將成為推動跨國商品和資本自由流動這一重要政策改革的“試驗田”,這可能會令香港對中國經濟的傳統貢獻黯然失色。

  作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港,香港越來越依賴於中國內地的消費。香港人擔心,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或將削弱香港的優勢。

  “當然會對香港帶來一些挑戰,這是必然的。”楊開忠說,“從長遠來看,上海的優勢會逐步顯現出來。但香港與上海畢竟各有其腹地和特色,相互之間有競爭,也會有協同。”

  不過,張漢林認為,於香港而言,比擔憂更實在的是做好自己。“香港是一個自由港,比上海自貿區的20多平方公里大太多,香港需要的是做好自己,而不是擔心上海。”

  對香港來說,密切和廣東的合作,是一條出路。而毗鄰香港,也始終是廣東的優勢,國際上的許多投資途經香港進入內地。因此,其申報的自貿區也最終定位為“粵港澳自由貿易區”,廣東方面認為,這將使其獲批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李雪對本文亦有貢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