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諾獎老矣,布克當興

http://www.CRNTT.com   2013-10-16 06:54:22  


 
02 布克獎為什麼這麼好看?

  好看是因為出版商有話語權

  布克獎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在於獲獎作品“好看”,這或許與它的提名規則有關。

  在提名階段,出版商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按規定,所有評委都必須將列入提名名單的作品全部閱讀一遍,以今年為例,共有151部小說,其中不乏埃莉諾.卡頓寫的《發光體》這樣長達832頁的巨著。

  相當多的評委對這種馬拉松式的閱讀深惡痛絕,他們咒罵“愚蠢的出版商”推薦了那麼多毫無文學價值的作品,完全是在折磨他們的精神,卻對此無可奈何。

  遊戲規則保證了布克獎沒有成為少數學院派把持的私家花園,而出版商在選擇作品時,已充分考慮了市場因素,“好看”是他們當然的首選。雖然作家圈也會提名一些“嚴肅的”作品,但它們淹沒在151部的汪洋大海中,不太容易顯露出來。

  英國共有200多種文學獎,布克獎能獨步江湖,恰好說明,市場規則比小圈子的自律更靠譜。

  規則不同,結果不同

  規則不同,所以絕大多數布克獎入選作品在老老實實地講故事,很少炫技,許多獲獎作品後來被翻拍成電影,比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英國病人》《辛德勒的名單》《海》等,占總數三分之一左右。

  只要故事精彩,通俗小說作者同樣有機會,比如希拉里.曼特爾,靠通俗歷史小說兩次登頂,與諾獎獲得者庫切比肩。

  許多獲獎作品後來被翻拍成電影,比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英國病人》《辛德勒的名單》等,占總數三分之一左右。 

  2008年,來自印度的阿拉文德.阿迪加的《白老虎》贏得布克獎,作者年僅34歲,該書是他的處女作。有趣的是,印度作家獲布克獎時都比較年輕,基蘭.德賽和阿蘭達蒂獲獎時僅36歲,拉什迪獲獎時33歲,奈保爾獲獎時39歲,布克獎對他們一生產生了重要影響。

  更堪稱奇跡的是尼日利亞作家本.奧科瑞,1991年他獲獎時年僅32歲,只有商業化的獎項才會有如此開放的心胸,如此敏銳的反應能力,而諾獎那樣由專家組成的官僚組織,只能望塵莫及。

  布克獎會不會也走向老齡化?

  值得擔憂的是,隨著布克獎國際影響越來越大,它也沾染了一些重要文學獎的通病。

  比如故意忽略著名作家,因為他們不需要得獎,得獎了,人們會覺得理所當然,而不得獎,反而會成為話題,這有利於獎項的自我炒作。再比如刻意爆冷,比如2005年約翰.邦維爾的《海》獲獎,2010年湯姆.麥卡錫的《C》落選,都讓頗多專業作家深感不滿。

  過去4年,布克獎呈現出“老齡化”的趨勢,獲獎者平均年齡高達62.5歲。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過去3年,布克獎獲得者都超過了60歲,而在布克獎走過的43年中(共有45人/次獲獎),只有7人超過60歲!考慮到今年大熱吉姆.克雷斯(67歲)和科爾姆.托賓(58歲)均已不年輕,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布克獎是否也會變成老年獎?

  老作家風生水起,客觀上說明讓人眼前一亮的新銳太少,創作從比才華轉向比耐力,誰堅持得久,誰就能德高望重,這樣的博傻遊戲,對於文學可不是什麼好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