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383”與三塊硬骨頭

http://www.CRNTT.com   2013-11-03 09:10:27  


 
  吳稼祥:這個問題提得相當好。現在不是說不改革,現在是對改革沒有預期。要談改革會受到冷嘲熱諷的。我相信,很快就會有變化了。現在施工隊伍還沒有建起來,“活血化淤”還沒完成,現在需要中醫療法,不是西醫療法。西醫對癌腫,不是割除,就是放射,殺傷了癌腫,也殺傷了自己,而癌細胞,本來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中醫療法,主要是化解。這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技巧。

  時代周報:關於中國的城鎮化問題,現在加上了一個定語“新型”,但人們還是很擔心城鎮化有可能走上老路,最終還是“新瓶裝舊酒”,你覺得何以為“新”?

  吳稼祥:第一,要有產業發展,假如地方政府搞不准這一點,而硬要上馬城鎮化,那一定會出問題。要因地制宜、因產業帶制宜地開發新的產業,這樣才能吸引農民工回鄉,才能有人口去住,否則,那所謂的城鎮化不就是“鬼城”嗎?第二,還要考慮生態發展,不僅要環保減排,不能污染一片,同時也要有一系列的制度性改革,包括戶籍制度、醫療體系和社會保障等等,都要配套。我有一個比喻,城鎮化是一只好鳥,但它必須有兩只翅膀,一只是業態,一只是生態。中國的城鎮化問題,儘管政策引導很重要,但歸根結蒂它是一個演化結果,所以,要長遠考慮,不能操之過急、一哄而上。

02 銅陵有潛力成為下一個小崗村

  時代周報:中國的改革始終不缺乏基層民眾的自發探索,常常開拓出新的空間和餘地,你最近很推崇安徽銅陵的一些探索,這其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性經驗?

  吳稼祥:銅陵市尤其值得關注。銅陵市是汪洋做過市長的地方(1988-1992年),當時銅陵還很落後,主要是思想落後。在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前,1991年9月,銅陵市就開始解放思想大討論,這對該市以後歷屆施政者都有示範作用。

  因為思想不斷解放,改革探索也比較全面而深刻,到目前為止,銅陵以“民本”為核心,或者說“割肉平權”的改革,在5個方面都有試驗。比如:在改革土地出讓體制方面,他們把土地財政變為土地民生,破解“棚戶區”改造難題;在改革社會體制,他們實行社會自治和村民理事會,激活社會組織細胞自調節功能;在改革行政體制方面,銅陵把某些行政職能市場化,把政府包辦一切,變為購買服務,讓提供公共服務的特權,轉變為平權,建設有限責任政府;在改革戶籍制度方面,銅陵取消城市戶口、農村戶口和外來人口區別,在保障農民既有權益前提下,與市民同權;在改革選舉體制方面,在銅官山區的18個社區,施行差額選舉,在其中2個區,試行海推直選,效果很好。

  時代周報:人們對於城鎮化的擔心,就是如宗慶後所說的“再造房子”,繼續搞“土地財政”。銅陵能把土地財政變成土地民生?

  吳稼祥:第一,銅陵不再把土地出讓當作財政來源,比如,出讓的土地從去年到今年都是很少的,當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銅陵市的工業比較發達,一共有6家上市公司,雖然地方財政相對來說被中央拿走的比較多,地方剩下的錢也不是很夠,但基本上能夠維持;第二,銅陵市政府沒有很強的掠奪欲望,至少通過過去這幾年來看是如此。比如,要重新修一條公路,很多地方的做法是,先把農民的土地廉價徵收了,然後承包給一個工程公司,受賄的受賄,分贓的分贓。但銅陵的做法是把農民組織起來去修,路修完以後政府再把它買回來,這樣的方式,既不會有任何的拆遷糾紛,也可以讓當地的居民有收益;再比如“棚戶區”改造,由於棚戶區地段的土地沒什麼開發價值,當地政府採取與開發商合作的方式,以較低的價格給開發商一些相對來說不錯的土地,但條件是要負責棚戶區的改造工程,建房子讓原棚戶區的居民住進去。這樣,政府不僅得不到土地上的收益,甚至還要進行財政補貼。

  時代周報:改革開放的前30多年,安徽小崗村是一個典範。今天的安徽銅陵,會不會成為改革開放新階段的一個典範?

  吳稼祥:有這個潛力,但還要看改革大勢如何推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