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台灣學者:繁體字是種文化懷鄉病

http://www.CRNTT.com   2013-11-11 12:26:44  


李奭學(圖片來自網絡)
  中評社北京11月9日訊/台灣學者李奭學說:“繁體是種文化懷鄉病。計算機只管音,已解決了繁體難寫的問題。哪日若又回到手寫,保證簡體又盛行。人往高處爬,語言、文字往低處流,只會愈簡,愈俗。”

  關於漢語、漢字、國學等相關問題的討論很久沒有那麼熱鬧過了。2013年以來,從繁簡體字之爭到台灣國學教材引進大陸,從“保衛漢字”的呐喊到電視台一時湧現各種漢語知識型節目,從降低高考英語分數比重到語文教育被指僵化,媒介和民間的討論幾乎沒有停過。空前的熱鬧討論常常意味著空前的焦慮,漢字、漢語、國學真的遭遇嚴重危機了嗎?在危機面前,我們又有什麼方法,可以為傳統文化尋一條出路?

  台灣,一直被認為保存了較好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文傳統寫作方式。那麼台灣人自己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對此,時代周報記者專訪了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奭學,請他講解英語與國學在台灣的真實情況,及其折射的東西方文化。

在台灣,很多課會被英語占用

  時代周報:在台灣,英語教育是從什麼年齡開始的?

  李奭學:像我們那個時代,也就是四五十歲年齡的人,英文教育是從小學畢業,也就是初一開始的,現在就比較早了,小學三年級就開始了。我們那時候資源沒這麼好,所以從初中一年級才開始,但要是家裡條件好可以送到私立學校去讀書,在私立學校就可以較早地接受英語教育。

  時代周報:英語教育在台灣的學校裡是什麼樣的地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