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水區國企改革期待新路線圖

http://www.CRNTT.com   2013-11-14 08:51:08  


  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訊/舉世矚目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在眾多的熱點話題中,國有企業改革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議題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國有企業的改革史,其實就是一部中國經濟體制的變遷史。在此次三中全會中,人們期待著盡快出台國企改革的新路線圖。這不僅是啟動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的需要,也是激活國民經濟活力、挖掘發展新動力的必然要求。
  
  企業觀察報發表評論員李長安文章表示,回顧30多年的國企改革歷程,從上世紀80年代的放權讓利,到90年代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再到21世紀前十餘年新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大膽探索,無不體現出國企改革的艱巨性和複雜性。應該說,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但諸如政企不分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社會責任感不強、經營效益不容樂觀等國有企業的深層次矛盾,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國企“大而不強”的局面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文章指出,當前中國的國民經濟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如何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步伐成為民眾翹首以盼的事情。具體來說,國有企業改革的路線圖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重新審視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定位。明確定位是改革的前提,而定位不清也是出現所謂政企不分、國進民退、與民爭利等問題的關鍵所在。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這意味著,國有企業不能是廣撒網、遍地開花似的經營,而必須集中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領域。這是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精髓所在。

  其次,審慎選擇國有企業改革的突破口。加快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步伐,並以此帶動新一輪的國企整合和調整。目前,各種國企改革方案對國有企業的分類改革基本取得了共識,但如何分類則有所不同。比如有人主張將國有企業分為公共政策性、特定功能性和一般商業性企業三類,也有人認為國企可以分為公益性和競爭性兩類。分類的目的是為了對不同性質的國企採取不同的改革策略。總的來看,國有企業除了應該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和領域繼續保持主導地位外,還應該在關係民生的公共產品領域(典型的如保障房建設)發揮核心作用。其他領域則應堅決退出,以便為非公經濟騰出更大的市場空間。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