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對美外交的“去冷戰化”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13-11-14 11:31:04  


 
   通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美日韓澳軍事同盟,美國將世界上90%以上的先進工業國家緊緊地和它的安全利益綁在一起。軍事滲透和控制已經深入全球。換句話來說,美國是中國外交在未來10年打造良好外部環境時甩不掉和繞不開的能量巨大的火焰山。和美國關係處理得好,“兩個100年”奮鬥目標實現的外部環境會好得多;反之,則會困難重重,險象叢生。因此,設定未來10年與美國關係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中國最終崛起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會過分。

   事實上,過去30多年來,中國每次在大改革和大變局時,中美關係都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國際背景。比如當年鄧小平複出後,先搞定中美關係,迫使蘇聯從中國北部邊疆撤軍和越南放棄稱霸印度支那的野心,這一大手筆至少為中國換來了20年和平發展的外部空間;江朱時代,在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不入世便不能與全球市場有機接軌的關鍵時刻,毅然以極大的勇氣和代價,排除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干擾,堅定推動和美國的入世談判,為胡溫時代中國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實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新領導人提出的“五位一體”的全方位改革更需要“力度空前”大外交,通過搞定美國這個實力雄厚的超級大國來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確保全方位改革的成功。

   然而,此一時的美國,已不是彼一時的美國。華盛頓變得憂心忡忡了,合作精神漸漸被防範心態所取代。更為不利的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的日益上升,美國的防範心態正向敵意轉化,這個勢態是中國國際環境惡化的重要特征。

   種種跡象表明,在美國的首都,相信經濟現代化一定會將中國變成西方社會一員的人越來越少。不僅如此,華盛頓的政治精英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國政治體制的挑戰。高效率發展經濟現代化的政治體制對非西方國家的吸引力日益增強,這一點深深地撼動了他們中許多人的“體制自信”。這種意識形態的不安似乎正在加速“冷戰”思維的複活,只不過這次主要是針對崛起的中國罷了。如果說當年東西方冷戰的“鐵幕”是由斯大林和杜魯門同時落下的話,那麼這次只是奧巴馬政府的獨角戲了。事實上,奧巴馬第二任期的美國離徹底落下遏制中國的“鐵幕”實際上只有半步之遙。

   美國患上了“中國崛起反應症”

   近年來一連串的事件,不得不讓人產生美國正在試圖遏制中國的印象。戰略上,它高調重返亞洲,推行所謂的“再平衡”;戰術上,它鼓勵東南亞南海主權聲索國與中國頂牛抗衡;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上,華盛頓繼續堅持強硬立場,拒不對平壤讓步,使北京左右為難,無法重啟其精心打造的“六方會談”;在航天技術領域,美國處處設障,不僅拒絕了中國嫦娥一號探月工程請求國際太空站提供太空通訊網絡支持的申請,而且還在加速對中國實行太空科技信息封鎖。日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禁止中國籍科學家參加它舉辦的太空探索學術研討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更令人想起“冷戰”思維的是,奧巴馬政府當下重塑世界貿易體制的所作所為。為了遏制中國,美國不惜拆除自己建立起來的戰後國際自由貿易秩序。第二任期一開始,奧巴馬便極力推動“跨兩大洋貿易戰略”,這個戰略實際上是對現存的、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的挑戰。說白了,就是另起爐灶,再搞一套將中國排斥在外的、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貿易體制,重新規範世界貿易和投資規則。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和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同時發力,來勢凶猛,東西夾擊,大有迫使中國接受美國世界貿易新規則制定領導權之勢。

   我們應如何看待美國的這種無視全球化趨勢,無視中美為全球化事實上的最大贏家這一現實的近乎非理性的所作所為?華盛頓也不想一想,一個沒有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和世界上所有先進工業國家最大貿易夥伴參加的全球貿易體系能行得通嗎?把中國排斥在重塑的世界貿易體制之外,意味著逆全球化趨勢而動,意味著美國的國債的1/10將失去它的債主,意味著美國3.5億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將不可避免地至少下降1/10,意味著主要靠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美國經濟將遭受重重的一擊,意味著美國企業失去每年上萬億美元的中國紅利,意味著美國人民將失去成千上萬的就業崗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