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改革中實體企業的機會與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3-12-02 09:06:32  


 
  引入民間資本,開放民間金融打破壟斷

  文章稱,早在08年就與另外9位教授向有關部門上書提出“打破金融壟斷,振興實體經濟”,其中提到每年要大辦300家縣域股份制銀行,相對於其他各類金融機構,縣域股份制銀行有其獨特的優勢,它們不存在因資金上存而“抽血”的問題,對本地中小企業也更為了解,若能通過明確的市場定位,以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為重點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必將有力地帶動本地中小企業發展,打破金融壟斷,實現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的來源社會化和使用本地化。中國有3000個縣域單位,即使每年能辦300家,那也需要10年時間,這個進程應該只爭朝夕的加快,同時再通過資本市場上優先給中小銀行上市,建立規範的治理結構,就可以“栽上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為更多的中小實體企業服務。

  目前,大辦民營銀行的政策大門已經打開,已有三家民營銀行名稱獲國家工商總局核准註冊,它們分別是溫州的“蘇南銀行”、“華瑞銀行”和深圳的“蘇寧銀行”,預計明年3月份將有第一家民營銀行正式營業,形勢喜人。

  此外,除了商業銀行體系之外,還應該大力培育和發展網商金融,這里的網商指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目前,阿里巴巴已經實現的具有支付和轉賬功能的“支付寶”、具有信用貸款功能的“阿里小貸”,以及不久將推出的具有消費貸款功能的“准信用卡”,阿里巴巴的金融服務幾乎已經囊括了所有傳統銀行的業務。網商金融的發展勢必成為今後中國商業銀行體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在法律上應該給予這些網商平台合理合法的市場准入以及開辦銀行的權利,獲取金融機構的營業執照。

  只有衝破中國銀行組織體系的壟斷,中國的貨幣銀行體系才能獲得來自競爭的繁榮,中國推出的利率改革以及存款保險制度才能有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存款保險制度是對民營中小銀行發展中出現風險的一種金融體制上的保證,國有的商業銀行是壟斷的,是破不了產的,在一個只有國有銀行的體系中建存款保險制度就失去了意義。

  興辦實體金融,發展供應鏈金融打破暴利

  文章指出,從實體金融的發展看,產融結合是資本加速集中的有效方式,是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在發展實體金融的時,可以傾向於培育供應鏈金融,讓這些實體經濟圍繞上下游產業鏈培育金融體系,具體說,可以有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店商金融,賦予蘇寧、京東這種以大型物流配送為基礎的,在全國有大量商業鋪面和網點分布的店商以金融權利,它們享有的金融權利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獲取民營銀行執照,它們以形成規模的網點為民營銀行體系的基層網點,依據它們對消費客戶的認識和熟悉程度,直接辦理商業信貸業務;另一類允許它們成立消費者金融公司,利用自身消費品銷售點、分支機構,通過銷售終端貸款或信用現金貸款等方式為客戶辦理消費者金融服務。

  第二種類型是廠商金融,像三一重工、格力電器、中國一汽等實體製造業,除了允許它們辦理財務公司解決內部融資結算外,還應該給它們辦理金融租賃公司的牌照,實現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有效結合,讓它們通過企業集團的方式舉辦金融租賃子公司、財務公司子公司、消費者信貸子公司等多條融資渠道,為集團事業發展提供資本支撐和金融服務,使得集團能夠在金融市場拆借中獲得低成本的資金。同時,在發展廠商金融這種實體金融中應該倡導它們建立股份制銀行,圍繞自身產業鏈,為上游供應商、下游的承銷商提供金融服務,創建產業鏈金融服務體系。

  綜上所述,在當前打破金融壟斷,開辦民間金融和實體金融的機遇上,應該積極通過大辦民營銀行解決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通過大辦實體金融解決金融暴利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擺正實體經濟和金融服務體系的關係,才能夠正本清源,才能抓住經濟發展中的本質,以實現金融服務和實體經濟的平衡。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