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赴美建廠:“世界工廠”逆襲美國?

http://www.CRNTT.com   2014-01-02 12:23:31  


 
  適時、靈活地“走出去”當然是好事情

  很多人會說,那麼中國企業都赴美設廠了,豈不是稅收、工作機會都給了美國人?先不論本身企業出口交不了多少稅(出口企業享受退稅政策)。從另一個層面想,這些企業實際上變成了跨國企業,而它們在美國設廠其實不僅僅賺回了美國市場的錢,本身也利用了美國的資金、技術、優惠政策。像是一家在美國建廠的中國鋁業公司,就已經考慮到利用當地大學的科研優勢培養自己的人才回國了。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詢公司之一麥肯錫的一項研究顯示,優秀的全球性企業有52%的收入來自本土以外的國家。反觀中國企業,即使作為吸金能力最強的工商銀行,其境外收入也僅占總收入的3.49%,而不少資源性企業及壟斷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則更低。所以“走出去”其實是一個雙贏的事情。

  一些民企在設廠上更為靈活和積極。這可能跟進出口貿易的性質有關,2012年,在我國的進出口中,國企的比例只有外貿總值的19.4%,而且出口將近是進口的一半;反觀民企,占我外貿總值的31.6%,出口遠大於進口。所以,打入美國本土,民企的動力自然更大。

  美國一家智庫的研究也顯示,2003年到2010年間,中國企業赴美的230項投資中,74%是私營企業,不過在投資額上,國企占總額的65%,幾筆併購就是大頭。

  當然,也要放在製造業外遷的苗頭下考慮,這也是投資環境的全球競爭力問題

  有人曾經把製造業比喻成游牧業,特別是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產業,自然要一直向成本更低的地方進軍。其實,早在兩三年前開始,一些經濟報道就關注起中國的製造業外遷問題。民企和外企是中國對外出口的主力,這兩種性質的製造業外遷的趨勢也是同步的。不管是去美國,還是去東南亞,其實都看出了一個問題,投資環境的競爭也是全球化的,美國不僅僅吸引了中國的紡織廠也同樣吸引了印度的。然而,這樣的趨勢本身也是促成說了無數次的產業更新換代的機會。

  舉個例子,不少赴美建廠的報道中都會提到環保成本問題,然而,這些中國工廠都會強調自己的技術絕對符合環保標準,這不會給自己帶來成本壓力,在國內是執行力的問題。可見,一個好的、可持續性的投資環境有建設的可能,環保掐不死中國企業。而要吸引高附加值的製造業落根中國,就需要技術水平更高的產業工人,需要更便捷高效的物流體系,需要更加透明公平的投資環境。

  結語:中國企業赴美設廠是為貿易壁壘形勢所迫,也是為越來越高的成本壓力所推。放在一些低端製造業外遷的趨勢下,不啻為一次產業更新換代的機會,也點出了全球化下投資環境的競爭問題。而一個良好的願景是,中國製造業不僅從外國市場賺更多的錢,也可以讓中國消費者花更少錢買到更多附加值高的製造品。(來源:騰訊評論今日話題2014-01-02 第2661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