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歷史辨析:中國古代不存在“農民起義”

http://www.CRNTT.com   2014-01-04 10:41:00  


錢穆先生及其名作《國史大綱》
 
  “農民起義領袖”中沒有農民,多是地方小吏和商人

  毫無疑問,“農民起義”要由農民來領導才名正言順,但事實上,歷史上幾乎沒有一次大的民變是真正的農民做主帥的。

  文史學者唐元鵬以秦末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唐末農民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麼起義、元末農民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十二次“起義”為樣本,統計其主要領袖“職業”後發現,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劉邦、竇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黃巢、方臘);軍人有4人(如陳勝、吳廣);貴族子弟有3人(如項羽、李密),另外還有幾個小地主和宗教相關人士。在唐元鵬看來,只有楊麼是漁民、楊秀清和蕭朝貴是燒炭的,勉強能算在農民行列中。

  農民無法成為民變領袖,是有其必然性的。古時農民長年在田間耕作,沒有文化,既無法意識到造成自身厄運的原因,也沒有能力提出恰當的政治綱領。生活經歷單一的農民,最缺乏廣泛的社會關係網絡,沒有相應的組織能力,來領導一支“起義軍”。

  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不僅有一定文化,還見多識廣,知道如何仿效朝廷體制,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規則。再加上知識分子的參與,常常能使“起義軍”迅速壯大。劉邦、朱元璋有了張良、李善長等人的協助,才最終取得了天下。

  民變領袖起來“造反”,從來都不是為農民謀利益

  印象中,“農民起義”之目的,肯定是要為農民謀利益,要“均田免糧”的。但事實上,大多數人起事之初,所要謀求的都是個人富貴。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動員戍卒造反時,說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說明他們鼓動驛卒造反的承諾並非分田地,而是功名富貴。戍卒們非但沒有反抗地主階級的意思,反而願意追隨陳勝、吳廣打出的“公子扶蘇、項燕”的旗號。

  唐朝晚期的黃巢、王仙芝都是大鹽商,因走私販鹽而暴富。他們造反顯然不是為生活所迫,也沒有幫農民反抗地主的意思。王仙芝、黃巢在造反途中曾多次向唐朝政府請降,如879年,黃巢上書,請求封他為廣州節度使,但唐廷只同意給他一個四品小官,結果當然是沒能談妥。

  朱元璋出身赤貧,自己沒有土地耕種,連農民都不如。但是他投身“革命”的心思一點都不堅決。當同鄉湯和來信要他一同投奔濠州郭子興時,朱元璋去找朋友周德興商量,周鼓勵朱元璋參加。朱元璋依舊猶豫不決,直到皇覺寺被燒,他無處可去時,還是先去算了一卦後,才決定投奔郭子興。

  濠州當時五帥並立,按照吳晗《朱元璋傳》的說法,“軍糧攤派,孫德涯一夥主張當然該多派地主,貧苦農民連飯都吃不飽,再派糧不是要他們的命。郭子興卻有另一種主張,地主要少派些,橫竪地面上只有數得出的幾十家地主,派多了,地主吃不消,會逃跑。貧農小戶,雖然油水少,但是人數多,一家派一點,匯總起來就是一個大數目。”後來朱元璋站到郭子興一邊,顯然沒有為農民反對地主的想法。

  民變領袖在成聲勢後,雖然往往打出“均貧富”之類的旗號來招攬人心,但在他們自己來說,目的再單純不過,那就是推翻舊王朝,建立以自己集團為核心的新政權。群雄逐鹿為的是問鼎中原,而不是什麼“農民利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