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歷史辨析:中國古代不存在“農民起義”

http://www.CRNTT.com   2014-01-04 10:41:00  


表現太平軍北伐的連環畫
 
  很多農民參加“起義”,非是出於自願,而是被亂局所裹脅

  歷代“起義”中,不乏因天災人禍,導致饑民走投無路而冒險起事者,如王匡、王鳳的綠林軍。洪秀全起事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廣西大旱。但是隨著“義軍”規模的擴大,很多參與者就非主動,而是被裹脅了。李秀成供狀中說:“凡是拜上帝之家,房屋俱要放火燒了。寒家無食,故而從他。鄉下之人,不知遠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頭,後又有追兵。”這就是最先被裹脅“起義”的一部分人。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曾出兵北伐。有史料說北伐軍“沿路裹脅”、“到處裹脅, 愈聚愈多”。有“跟隨官兵挑負行李, 到獨流”後被北伐軍裹脅去的;有在趕集時被裹脅去的;還有的在“城內看戲, 不料長發賊進城” 而被裹脅去。北伐軍統帥李開芳在被俘後供稱,“所到各處, 裹脅的鄉民, 也有用銀錢邀買跟隨的, 亦有怕殺跟隨的。”因為害怕被裹脅,以至於有些地方在北伐軍到來之前竟“人民逃亡, 十室九空”。

  有的人被太平軍裹脅後,又想著如何去裹脅別人。以下這則史料如今看來,讓人不寒而栗,“保安周生曾問數賊曰:‘爾在彼中擄來乎?投來乎?’曰‘擄來, 且焚搶殆盡’。複間曰:‘爾恨擄爾之人及害爾之人乎?’曰:‘恨’。‘然則何以今日亦行擄人害人之事。’數賊眾一詞曰:‘因自家焚擄一家, 己身複被擄, 每見完善之地人民, 以為我如是, 伊輩何獨安處。憤慈不平, 必將其人擄來, 同我一樣, 我心始快。’”

  裹脅去的人只好跟隨太平軍造反,“裹脅之人, 能寫字者派司筆墨,呼以先生,不令出仗。老弱膽小者, 令扛抬物件, 燒火炊飯。”剩下的青壯年則發給長矛、刀劍,有太平軍士兵在後面監督著上戰場,誰要是退卻,就會被當場斬殺。

  對於太平天國裹脅百姓的事情,錢穆的論說非常精辟,“饑荒可以促動農民,卻不能把農民組織起來,要臨時組織農民,便常賴於宗教。為要在短期唱亂而臨時興起的宗教,決無好內容。這是農民革命自身一個致命傷。”“因中國疆域之廣,饑荒災歉,只能占大地之一角。而且饑荒有其自然限制,一兩年後,情形即變。因一時一地的變亂而激動變亂,要想乘機擴大延長,勢必採用一種流動的恐怖政策,裹脅良民,使他們無家可安,無產可依,只有追隨著變亂的勢力,這便是所謂‘流寇’。這一種變亂,騷擾區域愈大,虐殺愈烈,則裹脅愈多。這一種變亂,騷擾區域愈大,虐殺愈烈,則裹脅愈多。”

  不難想象,在歷代“起義”中都存在類似北伐軍的這種做法。“起義軍”到一個地方要補充兵員,自然會想辦法讓當地人從軍造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