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的真正潛力在於人的資源

http://www.CRNTT.com   2014-01-14 08:48:23  


 
  城鎮化要避免貧富懸殊

  文章表示,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從西方城鎮化的經驗看,如果在經濟上以發展速度而不是民生為目的,在政策上將提高民眾生活水平作為經濟發展的附屬產品而不是將經濟發展作為提高民眾生活水平的手段,那麼,貧富懸殊就會成為城鎮化的必然產物。城市生活並不只是提高了生活水平,而且改變了生活的方式、性質和特征。城市為人口聚集、機構多樣化、信息交流、知識傳播、文化滲透、科學進步和智力競爭奠定了基礎,從而為人力資源的開發創造了條件。不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不同知識禀賦的人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擴大。

  泰勒庫文是美國一位頗有名氣的教授。他最近在《平均不複存在》一書中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電腦技術的長足進步,具有合格技能的勞動力越來越成為稀有資源,收入越來越高,而無緣獲得這些技能的勞動力也越來越多,工資越來越低。這種由知識進步和技術發展而導致的兩極分化,正在逐步蠶食傳統的中產階級階層,加劇了貧富差距加大的歷史趨勢。類似的觀點在美國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能夠通過教育而獲得這些技能的,是家境較好的家庭。從農村進入城市,或者收入本來就偏低的家庭,沒有能力為子女提供相應的教育。於是,貧富懸殊就成了惡性循環。合理分配不僅是收入和財富的合理分配,而且應當是機會的合理分配。在國內城鎮化的進程中,不妨為不管來自什麼家庭背景的青年和勞工,義務甚至強制進行電腦和其他技術的教育。智慧城市需要有智慧市民。不管是有錢的還是沒錢的,都應當有機會成為智慧市民。

  金融運作不應當盤剝實體經濟

  文章指出,從整個社會角度說,影響經濟發揮內生動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財富在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配。在今天的歷史發展階段中,這種財富分配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收入在金融領域同實體生產之間的分配。

  金融有兩大功能。首先,它將社會短缺的儲蓄,引導到最有生產潛力的智力和物質生產的投資中;其次,它為社會保存智力和物質生產所產生的財富。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在競爭性的金融市場中當然也會出現財富轉移,但是,從整個社會來說,財富只能由實體經濟產生。超越實體財富的紙面財富最終會稀釋金融資產的整體價值,因此,這種運作的作用只是財富再分配,而不是幫助實體經濟生產財富。

  資本經濟今天已經基本從傳統的個人或家族的所有制,轉變成了股份持有者擁有的公司制。公司制的出現是實現經濟創新的條件,是社會重大進步。但是,由於股份制的出現,公司所有人對公司的實際控制被削弱,金融機構對資本的控制大大增強,資本的異化進一步突出。在一個競爭不充分的經濟體中,銀行往往控制了資本的流動,為了增加資本的回報,人為地放大資本的稀缺性。儘管在公司制中最終獲得大部分盈利的是持股的大眾,但是,中介機構為了“雁過拔毛”的利潤而造成的金融資本的空轉,會阻礙資本向生產自然流動,社會財富的分配在金融收入和勞動收入之間因此會出現不合理的畸形現象。

  在中國沒有金融機構破產法,銀行實際受國家也就是納稅人擔保的情況下,資本的自然風險率被嚴重扭曲。同美國金融危機前的情況類似,中國影子銀行用儲蓄作抵押來發行信用,用利率較低的短期貸款短期風險來資助利率更高的長期產品長期風險,它們賭的是一旦市場出現流動性風險,政府和央行為了保證儲蓄安全和保持經濟穩定,不得不出手相救的假設。理財產品的高回報,反映出的並不是生產企業面臨的實際風險回報,而是在自然風險率之上加上金融產品空轉的收益。金融產品能夠有這種收益,是來自金融資源的壟斷。由於金融資源的壟斷,持有金融資產的人在社會收益中的分成,高於有效的金融運作理應得到的分成。換句話說,從事實體生產的勞動者沒有得到應有的社會收益的份額。儘管持有金融資產的人有可能也是從事實際生產的人,但是這種趨勢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富有階層的財富按幾何級數增長,而年輕人則失去應有的報酬和創新的動力。

  如果在一個13億人口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受到法律保護、政策保障,擁有生活尊嚴、充滿創新欲望、成功機會、努力方向,得到受教育的權利和應有的報酬,那麼,這個社會的經濟增長一定會充滿無限的生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