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路依然崎嶇

http://www.CRNTT.com   2014-01-14 08:49:13  


國際貿易規模是衡量一國開放經濟的標志
  中評社北京1月14日訊/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2013年首次突破了4萬億美元這一歷史性關口,達4.16萬億美元(25.83萬億人民幣),進而取代美國成了全球最大貿易國,國際輿論對此理所當然給予強烈關注。分析人士因此估計,2013年中國貿易總額將超過美國2500億美元,未來幾年中美貿易總額的差距或還將繼續擴大。從超過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到超過日本成為全球GDP總值第二大國,再到如今超過美國躍升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經濟體量的壯大一次次凸顯出今日中國在世界經濟的影響能量。

  上海證券報發表資深財經評論人張敬偉文章表示,國際貿易規模是衡量一國開放經濟的標誌,而其中重要衡量指標就包括國際貿易的絕對額,國際貿易占一國GDP的比重。就以2013年中國GDP增長率7.5%計,中國進出口貿易額占GDP比重將高達45%。而據美國最新的官方數據,2013年前11個月,美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53萬億美元,預計全年為3.7萬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額度占GDP總值16萬億美元的比重則為23%,這比中國低了22個百分點。

  文章稱,中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同時也反映了今天的中國人正享受著世界上最先進生產率帶來的成果,國際最先進的技術、管理以及文化思想等與中國的融合度越來越強。無疑,這給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提供了堅實基礎。

  還有一層特別的意義在於,中國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是在極端嚴峻的全球貿易形勢下獲得的,而且中國貿易總量也未能實現2013年8%的增幅。這也告訴世人,中國外貿出口雖然在國際金融危機後遭遇了重大挫折,面臨著各種外貿保護主義壁壘,但外貿增量動力依然強於美歐日等主要貿易夥伴國。要知道,2013年的中國外貿,還接連遭遇勞動力價格攀升,外需市場疲軟,人民幣持續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多重阻擊,取得如此的外貿業績,著實不易,足以說明中國外貿極強的抗壓能力。

  但今天的中國已過了為統計數據而狂喜自傲的年代。因為有13多億人作為分母,GDP和貿易總量一被人均,“內涵”排名總會陡然下跌。且不說中國的服務貿易仍然處在低位,還不及美國的一半。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數據,2012年,中國進口商業服務位列全球第五,在出口的服務貿易中,次於美、德兩國,位列第三。從官方到民間,國人的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有貿易專家就認為,雖然這一超越具有象徵意義,中國貨物貿易的龐大反而凸顯了服務貿易的孱弱。整體貿易結構上的不平衡與貨物貿易自身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使中國仍難稱貿易強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