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打造貿易結構轉型“升級版”

http://www.CRNTT.com   2013-10-11 09:06:01  


對外貿易發展方式已經到了亟須轉變的關鍵階段
  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訊/近兩年來,受全球金融危機和國際經濟增長乏力的影響,中國外貿增速明顯回落。從國內環境來看,勞動力工資上漲,造成了出口企業成本激增,擠壓利潤空間,企業生存壓力巨大;中國出口產品附加值偏低,處於產業鏈分工的低端等問題矛盾突出,中國傳統的依靠資源能源、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對外貿易發展方式,已經到了亟須轉變的關鍵階段。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室張琳、高凌雲文章表示,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方針。加強和完善對外貿易結構的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之舉,其基本思路是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全方位提高外貿競爭力,實現外貿發展的可持續性,這是打造中國貿易結構轉型“升級版”的應有之義。

  國際背景——貿易摩擦增加 環保要求嚴苛

  文章稱,改革開放至今,對外貿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增長。有研究表明,20世紀90年代,外貿出口每增長10%,能夠推動中國GDP增長1%,成果卓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更深層次地融入了全球經濟,但對外貿易依存度越來越高。

  與此同時,中國對外貿易擴張帶來的貿易順差,也使得中國更易於遭遇貿易摩擦和貿易爭端。貿易順差經常成為主要貿易夥伴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對我們挑起事端和施壓的工具與手段。此外,金融危機之後,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遭受重創,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強,發展中經濟體減速,外部環境的波動和市場需求的下降對中國出口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2012年1月中國出口出現自2009年12月以來首次負增長,總體外貿形勢不容樂觀。

  全球經濟低碳化變革,傳統貿易增長方式面臨資源環境壓力。低碳經濟的發展是全球化的大趨勢,加速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轉變新型經濟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由於高耗能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溫變暖,發達國家提出了針對高耗能產品的出口徵收碳關稅的提議。瑞典、意大利、丹麥以及加拿大的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施行本國範圍內的碳稅徵收;2009年美國通過了《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法國提出從2010年起,對凡是在環保立法方面的嚴格性低於歐盟國家的進口產品開始徵收“碳關稅”。

  近10年來,中國外貿迅速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負面影響日益顯著。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早期發展貿易重經濟效應,輕環境效應,環境管制相對寬鬆,貿易自由化和開放政策導致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產業從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形成了“污染避風港”現象。一旦碳關稅開始使用和推行,中國外貿出口將面臨新的貿易保護主義,碳關稅會增加產品生產和銷售成本,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將進一步喪失。因此,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低碳背景下,中國外貿發展必然面臨日益收緊的資源和環境約束。<nextpage
  國內壓力——生產成本上升 貿易附加值低

  文章分析,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導致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在減弱。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以及“劉易斯拐點”的到來,中國外貿企業長期倚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正在逐步消失,中國就業人員年均工資增長顯著高於同期東南亞各國的工資上漲速度。2012年阿迪達斯工廠遷至東南亞國家的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更多的外貿企業不得不從沿海地區轉移到勞動力工資和土地租金相對較低的中西部地區或緬甸、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國家。

  然而,對中國外貿企業而言,一味追求用工成本,追隨廉價勞動力成本的“候鳥式”產業轉移,並非良性發展的長久之計。例如,江西省南昌市作為二線城市,勞動力相對充足。中國社會科學院調研數據顯示,2009年南昌市社會平均工資為2538元/月,2010年達到2920元/月,同比增長15%,2011年達到3318元/月,同比增長13.6%,近3年連續增長比率超過10%。而2010年上海地區社會平均工資為3700元/月,2011年為4331元/月,南昌市用工成本優勢並不明顯。

  以成本優勢為主要競爭力的外貿發展方式,要求經濟政策立足於減少企業的生產和貿易成本,降低出口企業的相對出口價格,增強競爭力。然而,重視短期效果的外貿刺激政策不能很好地與企業或產業的轉型升級協調配合,政策的空間和邊際效應只會越來越小。事實證明,建立在勞動力優勢基礎上的經濟體,在生產要素比較優勢動態變化過程中,往往難以長時間保持競爭優勢。

  中國出口貿易產品所處的產業層次較低,處於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低端,貿易附加值低。貿易附加值過低,可能導致“貧困化增長”。所謂“貧困化增長”指的是一國通過全球價值鏈分工發展出口導向型產業的過程中,由於分工格局和上游企業對升級的控制,一國企業被鎖在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環節的現象。以紡織行業為例,中國紡織服裝業出口額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起呈現高速增長,但是從2007年開始,平均單價卻在不斷下降,國內代工企業(OEM)的分配地位日趨惡化。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和貿易方式升級正是面臨著這種低端“鎖定性”的危險。以iPhone手機的全球化生產為例,共有5個國家的9個公司參與手機零部件的生產,最終由中國深圳華為公司進行組裝。中國製造僅占iPhone手機總附加值的3.6%。OEM企業的轉型還面臨著管理能力不足、技術水平不高、品牌欠缺等難題。

  此外,中國外貿長期“一條腿”走路,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發展嚴重不平衡。2012年服務貿易的巨額逆差使外貿淨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繼續為負,發展中國服務貿易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非常重要、迫切的一個關鍵事項。

  路徑選擇——從低端參與型邁向自主主導型

  文章指出,建立在動態、持續基礎上的產業轉型和升級是許多國家貿易結構轉型成功的重要經驗。隨著中國勞動力比較優勢不斷被削弱,產業轉移、轉型升級是重塑中國外貿競爭力的必然之路。

  近10年來,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勵性措施,貿易結構轉型取得了一定成績。中國外貿依存度在經歷了入世初期的快速增加後,從2006年67%的高點開始回落,2012年在2011年基礎上再度回落3.1個百分點,回到50%以下,為47%。其次,在貿易方式、貿易國別、貿易產品結構和國內區域布局等方面,均出現了趨好的變化。

  中國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首先要從根本上實現貿易發展戰略的轉變,完成從過去的低端參與型貿易格局到自主主導型貿易格局的轉變。加速實現從大力發展外資企業廣泛參與,甚至外資在某些高技術產品領域為主導的加工貿易,到培育和打造中國自己的跨國公司以及本土企業主導的貿易轉變;實現從鼓勵和支持以國外品牌為主的貼牌貿易,到以大力扶持自有品牌的貿易形式轉變;實現從認可和容忍以依賴國外技術為主的貿易,到鼓勵和支持基於自主知識產權之上的貿易的轉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