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如何避免第三次中日戰爭?

http://www.CRNTT.com   2014-02-18 09:06:51  


 
  很多觀察家早已經指出,兩國實際上已經心照不宣地在進行軍事競賽了。當然,軍事競賽不僅僅是為了釣魚島,而是具有更深刻的國際政治大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說,釣魚島問題只是兩國關係惡化的其中一個根源。釣魚島只是日本宏大計劃的一個借口。日本要借此進行“國家正常化”,再次成為一個軍事大國。釣魚島只是日本政府向國民、國際社會論證其重新軍事化的一個最好的說辭。此前,日本也想借用“朝鮮”等問題,但對國民或者國際社會沒有多大的說服力。現在,日本把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視為“問題”,甚至威脅,就可以向其國民和國際社會來展示其合理性了。

  正因為這樣,很多人開始擔心第三次中日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實際上,最近國際關係領域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中日必戰論”。連已經年高90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前不久在出席第50屆慕尼黑全球安全會議時也憂慮地表示,隨著中日兩國關係緊張加劇,戰爭的幽靈正在亞洲徘徊。基辛格相信,現在的亞洲像是19世紀的歐洲,軍事衝突不能被排除。因此,他呼籲,中日之間任何一方都不要受到誘惑,去訴諸武力解決問題。當然,這僅僅是這位老人的良好意願而已。

對中日關係有三種看法

  對中日關係的現狀和未來,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綜合起來,不外三種。

  首先,一些人對目前的緊張局面不以為然,認為雙方都在玩政治,玩民族主義。一些國際評論家就認為,中日兩國政治人物都是為了內部政治的需要,在操作各自的民族主義情緒。這些評論家認為,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不想發生戰爭,等到國內問題穩定了,兩國的關係也自然會好轉。不過,經驗地看,這種看法過於簡單。歷史上,大多數戰爭都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了。儘管主觀上誰也不想發生戰爭,但戰爭的的確確發生了。否則,人們何以解釋世界上那麼多的戰爭呢?所有戰爭都是偶然發生的,但所有戰爭也具有必然性。況且,今天中日兩邊的民族主義都是真實的,並不僅僅是政治人物操作的結果。

  其次,也有一些人認為中日兩國經濟已經高度互相依賴,兩國之間的戰爭難以想象,因為戰爭會給兩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種觀點顯然過於經濟理性。經濟上的高度互相依賴是對戰爭的一種制約因素,但經濟因素從來就沒有阻止過戰爭的發生。戰爭的發生往往是非經濟因素所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歐洲,各國之間的經濟也已經達到了高度的互相依賴,當時也有很多人(包括政治家、商人和學者)都認為戰爭不會發生,但戰爭最終還是發生了。

  第三種觀點和前兩種相反,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並且已經在國際社會開始盛行的“中日必戰論”。無論中國還是日本,雙方都存在“主戰派”,其觀點很簡單,“既然這樣,那就打一仗吧!”到目前為止,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主戰派還沒有跑到台面上來,但如果情勢這樣升級下去,主戰派也可能成為主流。國際社會開始盛行的“中日必戰”的悲觀論調也會強化主戰派的觀點。歷史地看,日本二戰前也有反對戰爭的政治力量和聲音,但一旦主戰派奪取政權,就很容易挾持了整個國家議程,挾持民意,甚至操縱民意,把國家導向戰爭。這種危險在中國也存在著。中國的主戰派的力量也不可小看,他們往往能夠把自己和“愛國主義”結合起來,和近代以來民眾中一直存在著的報仇雪恥情結結合起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