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為“文化極品”招魂: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器物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2-26 14:41:28  


 
02 中國傳統文化重在精神價值

  實物與制度並非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雖然上文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分成三個層面,但這三個層面並非並列關係,而有內在邏輯聯繫,可以分出主次。學者龐樸認為,實物層面的文化是最表層的,也是最直觀的,是一個民族內在價值的外在表現;心理層面的文化是最深層的,深刻地存在於每個人心中並左右著其行為方式與思考方式;而制度文化介於兩者之間,其內核偏向於心理層面,而外在形式偏向於實物層面。因此,由淺入深地排列,應為實物層面、制度層面、心理層面。

  實物層面與制度層面相互牽動和制約,心理層面又不斷滲透到實物與制度層面。三個層面彼此交錯,組成有機整體。這三個層面不是完整的,而是相互融通的。傳統文化的複雜性、歷史的複雜性讓這個三個層面容納不同的東西,具備開放性。如果各層級出現斷裂的話,就會造成社會的斷裂。心理層次的傳統文化反映在制度上與實物上,而制度與實物上的推進,影響著群體心理層面的成長與改變。與實物和制度層面的傳統文化相比,心理層面的文化變化緩慢。

  傳統文化的內核不是死的東西,而是從過去一直發展到當下狀態。從實物層面看,它們是傳統文化的直觀表現,體現的是傳統技藝的水準,以及歷史文化的遺存。技藝有延續,但實物多為靜止的,難以歸到傳統文化的核心裡。如,人們用什麼器具或喝什麼茶已經國際化,與具體所在國的文化內核關聯不大。此外,制度層面的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多數都被連根拔起了,從中探尋傳統文化的核心更為不可能。

  中國傳統文化內核需從精神層面找尋

  心理層面或稱精神層面是傳統文化內涵的最深層次。當代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審美情趣、心理特征、價值觀念與傳統文化關係密切,是傳統文化在今天的表現。這層朦朧又晦澀的心理帳幕,將不同文化隔開,是區分“我們”與“他者”最根本的因素。木心在文學講義中強調,西方漢學家無論漢語多好,都讀不懂中國的詩歌,那種美的意境只有中國人能懂。同樣道理,中國人很難理解西方的音樂,但對那些加入了中國元素的東西,一下子就能聽出來,如雅尼的《夜鶯》。

   全球化的今天,人的價值觀與心理認知出現巨大變化,但依然留有傳統的烙印。最近關於“富二代殺人案”的報道中,有一個細節較為醒目,他與朋友聚會時,經常搶著買單,這算是典型的文化性格。這種文化性格與孟嘗君散財接濟士人等歷史公案一脈相傳,即傳統倫理“義”的現代反映。傳統文化在當代人身上留下的印痕絕不止此,而這些才是探討傳統文化內核的著眼點。

  心理層面的傳統文化,可以理解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宗教、哲學、法律、道德等在內的精神學術,但也可理解為,以儒家文化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為輔並涵蓋各種文化形態,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種思想體系以及各種民間信仰、知識、習俗等而形成的文化形態。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有兩點對後世影響最大,一是以人為核心的倫理觀,二是修齊治平的價值觀。把握著兩點,就容易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