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激進與漸進

http://www.CRNTT.com   2014-03-06 08:34:58  


  中評社北京3月6日訊/中國版本的利率市場化進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特別是互聯網金融,不按照既有的規則出牌,以鮎魚的姿態殺入這場市場化的比賽,這可能會使得央行原計劃按部就班、謹慎推進的時刻表被打亂。不過,它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提前實現的同時亦會帶來很大的潛在風險。

  上海證券報發表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博士文章表示,中國發展與改革的特點就是速度飛快,發達經濟體用10年時間完成的利率市場化和再花10年時間完成的金融互聯網化,在中國很可能在幾年內叠加完成,這使得監管者和參與者都應接不暇。通過利率市場化,消解固有金融抑制條件下的諸多弊端,其方向是明確的,但道路的選擇問題更為關鍵。從諸多國家利率市場化的經驗來看,所處的背景與路徑的選擇不同,得到的結果大相徑庭。從國際比較研究的角度分析,我們需要考慮到不同國家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時所處的經濟背景異同,路徑設計的合理性所在,改革推進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

  全球主要國家的三波利率市場化浪潮

  文章介紹,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國家經歷過三波利率市場化浪潮。其中,1960年代伴隨歐洲貨幣市場的快速發展,德法等部分資本賬戶開放的發達經濟體出現大規模資金外流,作為應對措施,存款利率限制被逐步放開。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導致英美等很多國家出現了持續的高通脹、負利率以及大規模的資金脫媒,進而引發了第二輪利率市場化浪潮。1990年代,新興經濟體出現了一波自上而下由政府策劃主導的利率市場化改革,而且往往與相應時期總的宏觀經濟調控背景(或轉型階段)相匹配,或者是調控政策的一部分。目前,主要經濟體中的大部分已實現利率市場化。

  以阿根廷為代表的拉美國家採用了激進式改革,在極短的時間內全面放開利率上限管制、資本賬戶管制等,從而導致金融體系的風險偏好迅速上升、持續的惡性通脹,經濟金融體系進而全面陷入混亂。利率市場化改革過於激進,導致流動性、信用無序擴張,是利率市場化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脆弱的國內經濟結構、相應金融監管制度的缺失、制度層面的全面腐敗、外圍經濟的劇烈變化等也都是利率市場化改革最終失敗的重要影響因素。

  韓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更多層面上是主動進行的制度改革嘗試。從前兩輪利率市場化改革失敗的教訓來看,利率市場化改革需要在相對平穩的經濟環境下有序推進,不僅包括國內經濟運行的平穩,還包括海外經濟形勢的平穩,或者至少對國內的衝擊相對可控;另外,需要相對穩定的宏觀政策環境配合。1980年代利率市場化改革失敗的案例最能說明這一問題。1987年“民主化宣言”前後,由前期的獨裁政府直接跨入民選政府,政府為討好民眾而採取放任工人工資的快速上漲等一系列政策,以及民選政府為實現承諾而大搞地產等。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