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什麼讓馬航失聯信息疑雲密布

http://www.CRNTT.com   2014-03-13 10:40:22  


 
接著,媒體的報道也屢屢出“烏龍”

  舉例:失聯客機發出信號烏龍、發現“救生衣屍體”烏龍

  新華社曾發布快訊,宣布“越南搜救人員發現失聯客機信號”的消息。但是後來被證實其實是失聯前的最後位置。

  再比如,昨天報道稱,“富國島搜救中心有消息稱,在馬六甲海域設立新指揮部傳回消息稱,在檳城(音譯)海域發現穿有救生衣的屍體。”新京報的報道中給出了信源是“當地參與搜救的志願者”。而隨後,當地水警部門表示沒有這回事,而央視記者核實“越南富國島從今天中午到現在並沒有官方消息發布。”

  分析:缺資源、缺經驗、搶新聞,三大原因造就烏龍

  這次的報道,專業媒體發生烏龍事件恐怕有三大原因。其一,事情的核心地點是馬來西亞和越南,而中國專業媒體可能在這些地方缺少核心報道資源。《中國經營報》的專業航空記者柴瑩輝有篇文章就談得很誠懇,他說,首先不得不承認,我們無法獲得一手消息。只能援引外方報道或者等待馬航召開發布會。其二,缺乏專業經驗、資源、能力,柴瑩輝坦誠“中國媒體也都迅速發布了各種分析,多以採訪空管人員或者機長為主……在搜救幾天沒有進展的時候,我想更多人都更想知道航班搜救的情況,這個時候如果可以採訪參與過航班搜救的人員,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民眾由於信息饑渴帶來的焦慮。但是很遺憾,我沒有這樣的國際採訪資源,國內大多數媒體也沒有。”其三,搶時間。專業媒體不僅僅是彼此間競爭,也在與社交媒體競爭,而在搶時間、獨家中,一些準確性可能被犧牲了。

  如何盡量擺脫疑雲:波士頓爆炸案後的反思——媒體以價值判斷“如何說”“何時說”

  除了需要建立專業的資源和操作思路而外,重大突發新聞的龐雜和準確性也是個大難題。在去年的波士頓爆炸案中體現得非常明顯,爆炸發生後,傳統專業媒體、推特、Reddit等社交媒體通過各種途徑交織地發布著新聞,幾乎“零時差”,而美聯社、fox新聞、CNN等傳統的大媒體紛紛出錯。有的錯誤甚至給民眾帶來很大困擾。例如,美聯社和CNN在案發後都爆出了有一人被捕的假新聞。而社交網站上的網友“偵探”們“人肉”出了在馬拉松終點的兩人,並認為是嫌犯。結果,搶獨家的《紐約郵報》不假思索地就把消息和照片加以引用,給無辜的人帶來很大的煩惱。美聯社高層在反思中直指,我們違背了自身關於單一信源報道的原則。然而,在數字化的時代,面對突發新聞,確實沒有慢慢耕耘再報道的土壤。對此,其實就是專業媒體的價值取向和判斷問題,畢竟不實報道也磨滅著媒體的信譽。適當的緘默可能讓發聲的時候更有力也更可信。“如何說”與“何時說”很重要。在去年,哈佛大學尼曼新聞研究中心的網站上,一位大學學者有專文探討這個問題。也提到在突發新聞中的實用主義原則——發布者要預見可能引起的後果,從而做出判斷。畢竟在波士頓爆炸案後,信譽很高的專業媒體們犯了不少錯,而美國“專業記者協會”(SPJ)將CNN、美聯社和《紐約郵報》的反思總結為一條推特:本周,人們記住的不是“誰第一”,而是“誰錯了”。

  確實,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接受到的是無數重複的、同質化的信息,這時候,說什麼、怎麼說太重要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