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烏克蘭亂局,邊緣之地的宿命

http://www.CRNTT.com   2014-03-25 10:12:58  


 
  3月3日,美國宣布中止與俄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對話以及軍事方面的合作。此外,美國還宣布將與盟國一道對俄實施經濟制裁。3月4日,普京首次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公開表態,稱“烏克蘭與基輔發生的事情,整體上來說就是違憲、武裝奪權的政變行為”,他還表示俄羅斯保留動用“一切手段”保衛在烏克蘭俄公民的權利。

  隨著烏克蘭危機的“風暴眼”從基輔轉移到了克里米亞,烏國內的政治鬥爭演變成了俄羅斯與歐美之間的博弈。美國《外交政策》雜誌3月5日刊文稱,烏克蘭危機引發的大國對抗預示著“第二次冷戰的到來”。卡內基莫斯科中心主任德米特裡·特列寧也表示了對“第二次冷戰”的擔憂,他在接受《南風窗》採訪時表示,鑒於俄羅斯如今與美國和歐盟在烏克蘭的競爭公開化,即使俄烏間不發生戰爭,克里米亞危機也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從而導致國際權力平衡的變化。

從左右逢源到左右為難

  一紙協議的簽署與否,引發烏克蘭國內政治乃至國際政治的連鎖反應,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和複雜的戰略背景。從外交角度看,亞努科維奇政府因拒絕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而倒台,也預示著烏克蘭長期以來在歐盟與俄羅斯之間“平衡外交”的破產。

  自1991年獨立以來,烏克蘭外交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在西方國家與俄羅斯之間保持適度的平衡,即如何在保持對俄關係穩定的前提下,深化與西方國家在經濟和安全上的關係。烏克蘭首位總統克拉夫丘克最成功的“平衡外交”,是在1994年拉美國介入關於蘇聯解體後烏境內核武器問題的談判。烏克蘭以銷毀境內核武器,換取俄美英法等核大國以通過書面形式向烏提供積極安全保證,實現了烏克蘭利益的最大化。但克拉夫丘克這個成功案例沒能得到複制。此後克拉夫丘克希望美國協調烏俄兩國關於俄黑海艦隊在克里米亞駐扎問題時,俄羅斯明確拒絕了美國的介入。

  相較於克拉夫丘克,繼任者庫奇馬總統的“平衡外交”要成功得多,在某段時期內可謂左右逢源。庫奇馬上台不久,就與美國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在外交關係層級上把烏美關係提升到了與美俄關係同樣的水平。1996年9月,烏美兩國還建立了由庫奇馬總統與時任美國副總統戈爾牽頭的高級別對話機制。1997年7月的北約馬德里峰會上,烏克蘭與北約簽署了“特別夥伴關係憲章”。就在同一年,葉利欽作為俄羅斯總統首次訪問基輔,並與烏克蘭簽署了雙邊友好合作條約。1998年,在與歐盟的夥伴與合作關係協議生效後,庫奇馬政府向歐盟提出了有關“聯繫國協定”談判的要求,推動烏克蘭加入歐盟。2002年,烏克蘭向伊拉克出售武器導致與美歐關係緊張,與歐盟的相關談判陷入僵局後,庫奇馬打出了“俄羅斯牌”。2003年,庫奇馬政府簽署協議,加入俄羅斯倡導的、成員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的“統一經濟空間”計劃。

  通過“橙色革命”上台的尤先科總統,公開表示烏克蘭“不僅從地理上選擇了歐洲,而且它的精神和道德價值觀也將與歐洲融為一體”。在外交政策上,尤先科聲稱尋求與俄羅斯發展穩定的關係,但明確表示他的外交優先是把烏克蘭帶向西方,包括加入歐盟和北約。2005年4月,烏克蘭加入“北約成員行動計劃”談判。同年8月,烏克蘭宣布放棄加入“統一空間計劃”。但尤先科5年任期受困於政治內鬥和經濟滑坡,既沒有在“融入歐洲”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也沒有“穩定”與俄羅斯的關係。儘管歐盟在2008年9月同意與烏克蘭舉行“聯繫國協定”和自貿協定談判,但烏國內亂局以及改革停滯不前,使在烏克蘭“入盟”問題上意見本來就不一致的歐盟內部分歧更加明顯。此外,與俄羅斯關係的惡化,也成了尤先科向北約靠近的阻力。在2008年北約布加勒斯特峰會上,由於擔心激怒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聯手阻止了批准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成員行動計劃”的提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