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史景遷:我始終沉迷於17世紀的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4-04-07 10:21:14  


史景遷和同為歷史學者的夫人金安平
 
  盡管與孔飛力(Alden Kuhn)、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並稱“美國漢學三傑”,史景遷更多是活躍在史學界而不是漢學界,他做過美國歷史學會的主席,也就是整個美國歷史學界的領袖。從博士論文《曹寅與康熙:一個皇帝寵臣的生涯揭秘》開始,史景遷的研究看似沒有“專攻”,實際上環環相扣:《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和《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後的小人物命運》分別是對一個國家最有權力的人和最弱勢的普通婦女的特寫,反映了一個強大帝國中兩個極端的生活;《胡若望的疑問》和《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當西方遇到東方》則是早期中西方交流(主要是宗教促成的往來)的兩個個案;《大汗之國》綜觀西方人想象中國的歷程……他總是在研究一個課題的時候,接觸到了另一個課題的材料,有時候,很好的材料突然唾手可得,他不可能不寫。比如 1963 年在台灣,他進入當時還設在台中的故宮文物倉庫,有機會將康熙朱批的奏折拿在手里細看,而這些奏折中有他寫給內務府曹寅的,於是曹寅與康熙的研究課題便形成了。

  這次來到中國,史景遷對自己受歡迎的程度非常震驚。學生們踏破門檻要聽他一場演講,媒體也追著不放,他不喜歡接受采訪,但最終同意分別給北京、上海兩家媒體各半小時。3月24日在複旦大學的最後一場演講,主辦方吸取北大講座時人滿為患的教訓,要求憑票入場,但是領票那天的場面也相當火爆。最終,“主會場”之外,學校另開一間教室做視頻現場直播,這間教室也基本上坐滿了。複旦文史研究院院長楊志剛教授甚至將史景遷此次中國行與 20 世紀早期杜威、泰戈爾等人來華的重要性相提並論。

  和80年代末在北京遭受冷遇形成鮮明對比,史景遷如今受到如此追捧,很可能恰好印證了我們對自己歷史的認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惘。教科書不可信了,《百家講壇》一類的普及類節目講者水平參差不齊,而且總體上講得不夠深入,而史景遷代表了一種專業程度高、可信賴的,同時又是新鮮的講述方式。盡管這種講述不足以重新構建一個系統性的歷史框架,但至少為有一定知識基礎的讀者提供了重新審視的角度。

  相對來說,生活中的史景遷是個更有趣的人,他和同為歷史學者的夫人金安平都喜歡花草,在美國的住處有一個非常大的花園。這次他們去了北京、西安、成都和上海4個城市,除博物館之外,杜甫草堂是最令夫婦倆興奮的地方。在鄭培凱看來,只有“幸福”這個詞可以形容他們的生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