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史景遷:我始終沉迷於17世紀的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4-04-07 10:21:14  


 
  不一樣的答案

  事實上,這并非史景遷第一次來到中國。上世紀60年代,他去過香港,後來又去了台灣。第一次來中國大陸是1972年以耶魯大學代表團團員的身份,他在這一年完成了《中國皇帝》。

  1989年,應時任北大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樂黛雲之邀,史景遷首次來中國講學,為期一個月,一連八場,樂黛雲曾回憶道:“當時我們覺得跨文化的交流比較重要,不應僅局限於比較文學,想系統地請些學者來講,其中就有詹姆遜和史景遷……史景遷總結歷史本身的看法很有趣,他講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跟當時的時代有關,跟外國的政治狀況有關,比如西方國家需要保守主義時就把中國的保守主義講得很好,他們需要啓蒙時就把中國講成啓蒙的理想……兩種文化相處時很容易有誤解,‘誤解’不一定符合被看的一方的本來面目,但能開拓人的思想。史景遷的主要貢獻是,啓發不同文化要互看,從而造成一種張力。自己看自己,比較封閉。我看你,與你看你自己是不一樣的。”

  在史景遷為中國提供的不同答案中,對“中國近代史開端”的看法最為擲地有聲。他曾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說:“我在西方教中文、中國歷史文化的時候,發現中國人編的課本有一個缺陷,就是當他們講述中國近代歷史的時候,總是從19世紀中國受的屈辱和侵略開始切入。40年前我在開始教授中國歷史時就覺得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國歷史,我們應該從十七、十八世紀的中國開始研究。因為當時的中國在世界上表現出一種更自信的姿態。我們應該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國在明朝之前的這種蓬勃發展和增長。在這些因素的基礎上,怎樣導致了中國在19世紀末的衰落,我想這可能是更好的一種研究方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