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增長與改革如何權衡

http://www.CRNTT.com   2014-04-14 08:26:08  


 
  一般認為經濟下行最大的壓力可能是就業,政府熱衷於擴張性的需求刺激政策,希望能夠降低失業,為此忍受通貨膨脹。過去的經濟理論認為,通貨膨脹和失業率存在交替關係;現在的經濟理論認為,這種關係短期可能存在,長期來看是不存在的,這一點宏觀經濟各學派也達成了共識。一個推論是,降低失業率需要的是調整供給管理的微觀政策,改善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和功能,而不是刺激性的需求政策。中國的經濟現實是,GDP增長在一定範圍內與就業沒有那麼密切的關係,至少目前是這樣的。2008年年底“大劑量”的經濟刺激政策實施以後,2009—2011年經濟增長分別為9.2%、10.4%和9.3%,大學生仍然難找工作;而大量企業用工出現短缺。一方面在喊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延遲退休年齡,另一方面很多人難找工作,要通過刺激政策解決就業問題,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這是一個結構問題,不是增長率能夠解決的。

  文章分析,刺激性的需求政策“輕車熟路”地操作起來就是投資,而且主要是政府投資。政府投資絕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完成的,這樣會進一步加劇資源配置扭曲。一是國有企業絕大部分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企業,投資能夠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非常有限,對解決就業作用不大;二是國有企業處於壟斷地位,什麼賺錢幹什麼,民營企業哪里競爭得過?國企排擠民間投資,不利於所有制結構調整;三是國有企業低效率,創新動力不足,不利於改善市場長期供給,更不能支持經濟長期增長;四是國有企業大型投資容易造成設租尋租,加劇擴大收入差距,不利於提高整體消費能力。

  從投資方向看,目前處於幾難之中:一是製造業投資,利潤在4%—5%,誰都不願意投,投進去就是產能過剩;二是房地產投資,風險很大,現在已經在雙向調控了;三是基礎設施投資,主要靠政府,地方債務危機已經有很大的積累。這三大投資占到投資總量的90%。無論是政府、國企還是民企,下一步的投資都需要精准的選擇和論證。

  文章指出,改革的目的是釋放市場的活力和企業的活力,擴大市場的邊界,這個活力不需要刺激政策,也不需要犧牲增長。恰恰相反,改革是為了創造經濟增長的條件,促進經濟增長。中國改革的空間無限廣闊。但面臨的是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民生訴求強烈等多重約束和多重挑戰。這就需要改變慣性思維,擺正經濟增長與深化改革的關係,小幅下行,大步改革;調控有定力,改革有擔當。平衡短期與長期的關係,少“輸液”,多歷練,激活企業內在活力和市場自身的代謝能力,擺脫“激素經濟”。筋骨強壯瘦一點不要緊,激素催肥終究虛弱。

  文章最後說,從道理上講,改革是個“很簡單的”事,凡是市場能幹的都交給市場,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難的是政府放棄權力和利益,“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從利益格局調整的意義上講,改革異常艱難。更難的是,我們的改革是政府推動的“自我改革”,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需要政治智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