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求穩改革求進全力控制系統性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4-03-14 09:03:21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訊/中國當前面臨的最大的政治經濟學問題就是,改革與風險在賽跑!既要推進改革,又要釋放風險。這個問題事關經濟可持續、政治穩定和改革成敗。

  上海證券報發表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文章表示,當前,改革的共識是具備的,經濟上的風險也是存在的。根據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HymanMinsky)的描述,經濟長時期穩定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杠杆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杠杆化周期的風險。經濟好的時候,投資者傾向於承擔更多風險,隨著經濟向好的時間不斷推移,投資者承受的風險越大,直到超過收支不平衡點而崩潰。這種資產價值崩潰的時刻被稱為明斯基時刻。很顯然,如果處理得好,中國完全可以避免明斯基時刻。

  這就需要充分認清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層面是穩住:不要引起經濟大幅波動,紓解社會矛盾,確保社會穩定;第二層面是化解:穩妥化解風險,逐步釋放未來的風險。只有建立在這兩個層面的思考之上,改革才能務實而穩妥地推進。

  文章認為,當前,中國的改革還處於共識階段,合作遠遠大於分歧。如果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改革就有可能陷入巨大分歧。最後的解決辦法很可能是重走寬貨幣大投資的道路,風險進一步累積,為一下輪泡沫破滅埋下伏筆。基於此,經濟和政策求穩,改革和轉型求進,應是未來相當長時期中國的一個基本選擇。為此,當前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其一,經濟上穩住,守住底線,就業尤其不能出現問題,為改革創造良好環境。短期看,經濟還得穩住,政策不宜過鬆或過緊。既不能讓經濟下滑過快,也不能過分寬鬆重新加杠杆,度的拿捏,非常重要。保持宏觀政策的定力需要高超的藝術。

  關於中國的就業彈性系數研究表明,經濟增速下來,就業吸納能力未必下降,甚至由於第三產業的開放,就業吸納能力提高了。但是化解產能過剩以及其他結構調整所造成的失業問題,仍需要高度關注。

  土地、國資國企、財稅、金融等領域的改革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要加快改革步伐,加快放鬆管制、簡政放權的力度,特別是對第三產業的管制放鬆和開放,為經濟增長創造增量和內生動力。很多人低估了這一類改革的重要意義,這實際上是為整個改革創造條件爭取時間。改革的速度慢了,後面的壓力就越來越大,這就是改革與風險賽跑。無論如何都要守住不發生系統風險的底線,為改革預留空間。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改革本身也是有風險的,例如金融領域的改革必須慎之又慎。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是需要考慮優先順序和方法論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文件,實際上已經公布了整體改革的方案、時間表和路線圖。但是,無論是五位一體還是七位一體的改革,順序是什麼?時間表和路線圖是什麼?要以成立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為契機,盡快推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給國民以期待,爭取國民對改革的更大支持。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