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世界是屏的?

http://www.CRNTT.com   2014-04-14 13:17:49  


 
生活因屏而變,是福是禍?

  世界是屏的,因而世界更是平的。屏的技術把世界變平了,每個人都可能變成世界的中心,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輻射他人,但這個“世界”,是為你而私人定制的:你接收到的信息是自己想看到的,或者是由大數據後台根據你的偏好推薦的;你所傳播出去的一切也都只被設定的特定群體接收,他們圍繞你設定的主題和你互動;現實世界中,各種智能設備會領會你的意圖、執行你的指令,幫助管理好你的一切。

  但屏的世界帶來一個問題:碎片化。注意力分散的生活方式導致人和屏要不停地接觸,否則就可能因為獲取不到信息而感到焦慮不安。最典型的就是“手機依賴症”、“Wifi依賴症”,當這類人的手機沒電或者進入到沒有網絡的環境,他們幾乎就和“失聯”一樣恐懼。有人還為此發明了專門的術語“FOMO”(Fear of Missing Out);相對地,能有節制地接觸屏幕,享受線下生活,則被稱為“JOMO”(Joy of Missing Out)。

  尼克·比爾頓,《紐約時報》研究與發展實驗室編輯,在傳統媒體工作卻是屏幕的“狂熱信徒”。針對FOMO,他認真地去求證了大腦神經網絡方面的研究,最後得出結論:大腦的學習能力很強,通過訓練可以令其與技術一同“進化”。他認為,將來人們都不得不訓練自己的大腦適應多重任務,學習計算機的多任務處理方式,因為技術一定會將“碎片化”變成一種常態,就好像大數據在網絡中的分布狀態一樣。FOMO與JOMO,在他看來都是正常的。

  發展技術,讓作為媒介的屏更加先進,從而增強人本身的能力,這正符合著名的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提出的理論:“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以智能手機為例,集成的眾多傳感器其實已經讓它擁有了接近人類的部分感官和功能:攝像頭是眼睛,麥克風是耳朵,喇叭是嘴巴,觸屏、指紋識別、心律感應等是皮膚,處理器以及雲計算能力是大腦……手機的感知能力好像已經是無所不包,難怪“幽靈雷達”讓人半信半疑;某搜索巨頭號稱對手機吹一口氣就能檢測出人體的詳細健康狀況,就讓人幾乎沒注意到這條消息的發布日期是4月1日。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有一天,屏幕們真的擁有了自己的思想,它會“叛變”嗎?

  技術的支持方提出:早在1996年,尼葛洛龐帝的經典著作《數字化生存》中就描述了這樣的生活方式:比特重建世界、媒介再革命、虛擬現實等。他對由技術創造的新世界持樂觀態度。現在已經快過去20年了,書中的許多預言已經實現。每當新技術出現時,公眾和媒體上都會出現針對其弊端的批判,就在最近幾年,還能看到“何棄療”的電擊療法治網癮的新聞。把新事物看作洪水猛獸,最後只能被這股浪潮裹挾,“死在沙灘上”。

  這些說法當然有道理。不過,反對方的想法也不容忽視。有人建議,無論技術發展得多快,一定要在人的本能與技術之間築起一道樊籬;否則,必然帶來無窮後患和本性的迷失。一個例子是安全上的擔憂。例如,汽車如果全盤智能化、依賴雲計算,萬一中控系統或者雲網絡被攻破,一部高速飛馳的汽車就能輕易成為“奪命於千里之外”的殺人機器。另外,像前面提到的智能文胸、智能睡衣,聽上去很好玩;但是仔細想想,如果連真愛這樣的東西都要靠屏幕來確認,那豈不是人性的極大悲哀?

  作者:王煜  2014-04-1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