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他為什麼厭倦了富裕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14-04-15 11:41:09  


 
  在西方國家,17世紀興起的清教運動讓清教主義深深扎根於世俗社會。清教徒把勞動視為上帝給予自己的“天職”,認為為上帝辛勞致富是自己的榮耀,而“天職”的履行是否能得到上帝的青睞主要依靠道德標準來衡量,即取決於你為 “社會共同體”提供財富的多少而不是為自己賺取的財富多少。在財富消費方面,清教徒的核心特質是堅持禁欲主義的行為原則。用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的話說,就是“人類不過是受托管因上帝恩典而降福於他的財富而已。他必須像寓言中的僕人那樣,對委托給他的每一分錢都有所交代,那種為了自己的享樂而非出於服務上帝榮耀的任何花銷,至少都是危險而有害的”。

  因此,關於掙錢的動力,表面上看,中國人跟美國人一樣,美國人在做生意,他們在搞市場,中國人也在搞市場。但仔細深究的話,這後面的動力是完全不一樣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中國人搞市場經濟的主要動力是“貪欲”,而美國人是“禁欲”。中國人做生意、做企業,背後的動力是掙更多的錢,更多是為了榮耀自己,取得更大的名位,是為了比別人強,是為了光宗耀祖。所以,掙了錢之後就要買名車、買豪宅、講排場,就要讓別人知道。如果這些物質欲望都滿足了,就想著移民或者從政。而美國的企業家大部分是清教徒,他們認為職業是上帝的安排,是為榮耀上帝而做,做好職業是第一位的。至於賺取的財富,那是上帝的額外恩典,是第二位的。既然工作是為了榮耀上帝而做,那麼很簡單,你就得把工作盡心盡力地做好,“完成主所指派於他的工作,直至白晝隱退”。所以,第一,你不能吃喝嫖賭;第二,你不能坑蒙拐騙;第三,你不能胡作非為;第四,你不能浪費時間;第五,你還要講求效率。這兩個動力是千差萬別的,產生的結果也就會千差萬別。

  在個體層面如此,放眼至宏觀層面,也大體如此。中國的地區經濟增長依靠“招商引資”,講究“縣際競爭”,官員政績不是取決於轄區老百姓的幸福感受,而是更多取決於外在的可比較的政府“財富”,比如GDP、地方財政收入,以及眾多“形象工程”。為了這些 “財富”,我們可以容忍環境污染,可以不計風險負債,可以強拆圈地。我們經常講“要守住底線”,既然底線可以一再突破,那可守的底線到底在哪裡?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在於當前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還很不夠。對中國而言,市場經濟是舶來品,目前我們只學到了它的“皮”,即認為市場經濟就是交易,就是通過交易去掙錢,但其實市場經濟還有“核”,那就是交易一定要是公平交易,掙錢一定要有正確的掙錢動力,這就是市場倫理。也就是說,不管是個人、企業,還是政府,心中都要有所敬畏。否則,市場經濟中鼓勵人們勤奮、不偷懶的“利己主義”就可能演變為鼓勵人們勤奮地去撒謊、去害人,追求高效的市場經濟就可能搞成不擇手段的“惡”的市場經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