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巴西電影:很“黃”很暴力的尋根實驗

http://www.CRNTT.com   2014-06-18 13:28:37  


 
百年歷史 前世今生

  其實早在1896年,歐洲的電影放映設備便已傳到巴西,僅比盧米埃兄弟在巴黎放映晚六個月。1908至1912年被稱為巴西電影的黃金時代,本土影片非常興旺。默片時期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歌舞片,歌者躲在銀幕後真唱。第一個走紅整個西方世界的巴西明星是卡門·米蘭達,能歌善舞,三十年代在本國起步,四十年代進軍美國獲得成功,成為第一個在好萊塢中國劇院門口留手腳印的拉丁裔明星。她以頭戴水果點綴的帽子著稱,被認為是後來“熱帶運動”的先驅。

  四十年代的商業電影雖然受到知識分子和新電影運動的恥笑,但觀眾群極為廣闊,一般認為當下遍布拉美的電視劇便是該類型的繼承者。以Vera Cruz制片廠為首的本地影業則以模仿好萊塢為己任,打造了一批受美國片影響但具有本地特色的類型片,1953年的《強盜》熱賣至22個國家。但格調過高導致了該片廠的沒落與破產。

  到七十年代末,由於政府規定影院必須放映一定比例的國產片,導致廉價的三俗喜劇應運而生,片中頗為大膽的性描寫也符合當地人開放的生活習慣。此時巴西政府也實行電影審查,但只管制政治內容,不涉及風月情色。七八十年代政府直接涉足影業,一方面催生了影業的繁榮,另一方面也被視為壓制了創作自由。這期間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作品,包括《所有裸體均被處罰》(1973)、《再見巴西》(1979)、《街童》(1981)、《監獄回憶》(1984),以及創影史賣座記錄的《弗洛爾和她的兩個老公》(又譯《銷魂三人組》,1976)。1975年是巴西電影的商業巔峰,那年全巴西共有3276塊銀幕,觀影人次達2.75億。

  九十年代以來,巴西電影呈現多元局面,而政府的支持也忽高忽低。除了前述影片,《入侵者》(2002)、《花好月圓》(1994)、《九月的四天》(1997)、《卡蘭迪魯》(2003)、《妖姬沙塔》(2002)、《太陽背後》(2001)、《複印生活》(2003)、《弗朗西斯科的二個兒子》(2005)是近十多年來的代表作。2007年的《精英部隊》更是擒獲了柏林金熊獎,取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而2010年的續集更是創下票房及總收入的記錄。影片描寫的警察暴力行為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波及多個西方國家。

  如今的巴西政府基本不直接參與電影業,而是通過稅收優惠來扶持本國影片。從上座率看,雖不如七十年代,但似乎已走出低谷,並保持著健康的發展勢頭。2013年,巴西共有銀幕2652塊,觀影人次1.5億,總票房17億雷亞爾(約48億人民幣),但本國影片僅占17%的票房收入。巴西本土電影的年產量最高時曾達102部(1980),最低僅有6部(1992),目前則保持在60部左右。

  來源: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作者:周黎明 2014-06-18 07:47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