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習近平的“絲綢之路”新經濟外交

http://www.CRNTT.com   2014-06-21 09:47:10  


 
新絲路外交的地緣政治

  習近平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事實上都清楚意識到中國外交的根本兩難局面。他們在上任後隨即推出許多新外交計劃,包括被大事宣揚的恢復遠古絲綢之路的構想。

  去年9月,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Nazarbayev University)發表演講時,呼籲恢復古時的絲綢之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4日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他又倡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接著,李克強10月10日於文萊出席第16屆亞細安-中國峰會時,對“海上絲綢之路”做了進一步闡述。

  他們希望,這些構想最終將帶來一個從亞洲到歐洲的新政治與經濟景觀,讓中國可以更有效地呈現其“和平崛起”的形象,和發揮其與日俱增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從地理、歷史及經濟上來看,中國毫無疑問是絲綢之路的重心。古時的絲綢之路事實上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部分,前者較受到確定和廣為人知。兩者都始於中國,而中國明顯地占據了一個中心和戰略性的位置。

  陸上絲綢之路從中國的西安(舊都長安)一直延伸到歐洲的羅馬,總長度超過1萬公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區,橫越廣闊的海洋,經南中國海至印度和西亞。

  在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可追溯到約公元前200年的漢朝。當時,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中國的遠西或西域。張騫可以說是中國最出名的先驅使者,他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中亞的許多國家和部落、直到大月支和羅馬帝國邊境。他的歷史性行程開通了“絲綢之路”。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隨即很快在他行經的路線繁榮起來。

  在現代資訊和運輸系統還沒有出現前,陸上絲綢之路是個名副其實的跨越歐亞陸地的商業、文化與宗教交流蓬勃的非凡通道。以互聯互通歐亞來說,它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傑出的成就。事實上,中國古代的三大發明,即指南針、印刷術及火藥,正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歐洲。

  海上絲綢之路也是源自中國。一開始是因為中國人冒險出海到東南亞,或傳統上所稱的南洋(或南海)。宋朝(960年至1280年)時期,中國和許多南洋國家建立了“朝貢體系”。然而,正如著名的哈佛歷史學家費正清(John K. Fairbank)所說,東南亞國家使團到中國朝貢,其實只是它們“進行貿易的掩飾”。事實上,在鄭和下西洋(1405年至1433年)之前,中國沿岸和南洋已有頻繁的海上活動。後來,華人一波又一波地下南洋移民潮,尤其是在19世紀,進一步加強了中國和南洋欣欣向榮的關係。

  在經濟上,中國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心。從歷史來看,中國經濟不但規模更大,也相對地比貿易通道上的小國家更發達。知名經濟學家麥迪森(Angus Maddison)所收集的歷史GDP數據顯示,中國雖然是個還沒有工業化的國家,數世紀來卻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直到19世紀初。中國有生產高素質絲綢和出色瓷器的技術,其周邊相對不發達國家對這些產品的需求量很高。簡而言之,中華帝國提供了數世紀來支撐古代絲綢之路的經濟基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