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包淳亮:大陸如何化解與港台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14-07-03 09:20:21  


 
  不過,大陸還能從對抗中看見轉機;其一,“共產黨”的階級立場與群眾路線,能夠對綠營民眾起相當作用;其二,台灣的選舉政治使綠營政治人物一樣需要商界支持,使得“以商圍政”也適用於綠營。其結果是,雖然兩岸之間矛盾頗深,但大陸似乎穩住了局勢。等“太陽花”一代傾獨學子走入社會,他們都將面對更具魅力,也更令人忌憚的中國大陸;只要“台灣人當家作主”的意願繼續被大陸尊重,兩岸形勢可望繼續穩固。

  雖然西方民主制度產生的嚴重政治內耗,使其對於台灣本身的發展前景未必有利,但對於兩岸關係卻未必是負面因素;台灣已獲確立的民主政治遊戲規則,使得各種社會矛盾能夠進入政治場域予以疏通。大陸在台灣可以縱橫捭合,且避免直接面對矛盾,而大陸在香港卻缺乏可堪比較的疏通管道,各種勢力之間的角力更加赤裸直接。

  過往殖民地香港還有著英港矛盾,中港之間尚非主要矛盾;香港回歸前後經濟泡沫破裂,蛋糕難以做大,而所謂的“最自由”經濟體制下的“分蛋糕”結果,又使香港成為全球貧富差距、裙帶資本與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富裕社會。這樣的香港焉能不政治化?香港既然不免於政治化,則對大陸而言,又能夠不是大陸所主導的政治化?但大陸主導的政治化,又焉能不拋棄十餘年來商人、公務員菁英統治的酬庸、收買小圈子,拋棄“維穩”優先的慣習,改為面向群眾、爭取群眾、依靠群眾?

  大陸對台政治強調面向中下層、中南部、中青年,釜底抽薪,就為了長遠而言做到“為了群眾”、“相信群眾”;與此相對,蜻蜓點水的“走入群眾”注定無濟於事。對於已經回歸的香港,大陸還必須“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這都需要“做工作”,這也意味需要有能夠進行“工作”的組織人力,需要有利於“工作”的政策配套,需要展開“工作”的戰略佈局。只有走面向基層的群眾路線,支持捍衛多數民眾利益的社會民主,組織起群眾,才能在面對群眾、面對民主的訴求時舉重若輕,甚而引導民主、推進民主。

  由此,大陸必然得對“不干預”進行再思考。過去鄧小平提過“三個有利於”,大陸的港台政策,也應該從考慮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有利於增強凝聚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著眼。過往大陸絕對落後,“不干預”、“井水不犯河水”或許就是實現三個有利於的最佳舉措;現在大陸發展日新月異,可以逐漸放棄“摸著石頭過河”、改采“頂層設計”了,難道還看不到“不干預”比起“民主”,實在算不上什麼值得重視的承諾?

  作者是台北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