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韓版崛起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7-04 12:12:43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典範

  談韓國經濟,收入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前夕,韓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雷區,而到了1995年,其人均GDP則突破1萬美元。從經濟數字來看,韓國在1995年就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但是1997年金融危機來襲之後,韓國的人均GDP大幅縮水,直到2000年再次達到1萬美元。單從經濟數據可以看到韓國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而沒有深陷其中。縱觀世界經濟史,這樣的先例並不多,而在“中等收入陷阱”中不斷掙扎的國家則舉目皆是。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銀行評估東亞經濟發展時提出的概念。概念是新鮮的,但是現象卻是歷史性的。專家們總結出很多“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現,如增長停滯、貧富分化、社會動蕩、金融落後等。從根本來講,“中等收入陷阱”是國家轉型與治理的失敗,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後,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從發展經濟轉向公平正義分配財富的階段,經濟增長從依賴勞動力到人力資源的開發,而這個過程中需要建立一種開放、透明、穩定的政經秩序。

  在漢城奧運會前夕,韓國開啟了民主化的大門,1987年大選盧泰愚成為首位民選總統,1993年金泳三上台之後標誌著文人民選總統的上台。金泳三上台之後,金融賬戶實名制,官員財產申報,厲行反腐敗,1995年11月16日,韓國第一次將卸任總統盧泰愚關進大牢。當卸任總統頻頻因為貪腐被關進監獄的時候,韓國人也逐漸將特權關進籠子裡面。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在於特權的滋生,進而造成無數的分利集團,拉美國家崛起失敗蓋源於此。

  而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尤其是要開發人力資源,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韓國政府就提出要“科技立國”,形成了企業與政府相互補充的研發體系。2010年韓國將經濟增長戰略從資本投入為主導轉向創新驅動為主導。朴槿惠上台之後更是提出了“智慧經濟”的施政目標。樸正熙打造“漢江奇跡”依靠的是重化工業,靠的是韓國人的汗水和犧牲,而現在朴槿惠要再造漢江奇跡依靠的是智力與自由創新的環境,是引領國際產業革命的能力。

  中等強國崛起之道

  環顧世界,資源禀賦如韓國的國家不在少數,但是崛起為中等強國的國家卻是屈指可數,韓國的成功不失為一種典範。尤其是東亞地區處於一種產業創新乏力的困境之中,韓國的經驗值得深思與總結。

  韓國經濟的起飛與其他小龍並無太大差異,即強政府之下的產業發展戰略與當時的國際產業轉移相對接,四小龍迅速崛起。政府在韓國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恰當而適度的角色,重化工業時代需要強政府的意志力,韓國發展鋼鐵、造船等產業依靠的是政府的決心而不是資源禀賦;知識經濟時代,民主憲政的政府為社會發育、知識創新提供了寬鬆的環境。韓國的三星成為與蘋果並駕齊驅的智能手機生產商便是一個例證,也標誌著韓國經濟實現了產業的升級。同領域競爭中,日本顯然已經落後了,鬆下等電子生產商已經處於沒落之中。而台灣著迷於代工生產,無法在產業鏈上爬升,不能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也沒有叫得響的國際品牌,台灣在四小龍中處於迷失狀態。

  東亞發展型政府都在經濟起飛之前進行了土地改革,既解放了農民,又培育了市場,但如何協同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是個難題。韓國在30多年間順利實現了城市化,還是沒有貧民窟的城市化,這與韓國政府推行的新村政策不無關係,增加了農民收入,縮小了基尼系數。農民的土地產權和經營權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本來,韓國是個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國家,但是土地並沒有成為貧富分化的加速器,這也與韓國的住房政策是有關係的。目前香港的房地產業已經影響到了香港經濟的活力和創新力。房地產泡沫不僅是經濟危機的誘因,也是產業退化與畸形化的催化劑。韓國政府對房屋的轉讓與繼承徵收高額累進稅,房子絕然不能成為投機的產品。

  韓國的五大財團中並沒有來自房地產業,比如三星、現代、樂天、浦項制鐵、LG等基本出自製造業,金融危機之後,韓國的發展模式經受住了考驗。當然,大財閥獨大依然是韓國經濟的隱憂,朴槿惠承諾要向中小企業提供支持,但是僅三星一家的營收就占到韓國年GDP的將近20%,但三星的崛起並不是源於韓國政府賦予的特權,而是來自市場。韓國需要做的並不是拆分三星或者壓制三星,而是需要更多的三星。(作者:孫興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