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國民對決臣民:甲午背後的國民性格之戰

http://www.CRNTT.com   2014-07-26 10:41:14  


 
社會篇:吾國民之大患,在於不知國家為何物

  愚民政策: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

  明治維新,日本引入了國民的理念,這是國家的人民在意識形態上的一個重大躍進。早在明治初年,日本思想家們就開始提出“國民”問題,積極提倡“國民政治”,要求“對外實現國民獨立,對內實現國民統一”。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的近代國民意識已基本形成。甲午戰爭開始,國民遵守了國家賦予的使命,做到了響應國家號召一呼而應,更令人震撼的是,日本的娼妓作為國民的一員,她們甘願將她們的皮肉錢拿出捐獻給國家,這樣的奉獻若不是國民意識深入骨髓,那是做不出來的。

  清王朝為了防止漢民族在政治上東山再起,兩個半世紀以來一直對漢族人實行著愚民政策。近代以來,衰退的泱泱大清國,到處充斥著吸大煙、裹小腳、無所事事、醜陋奇怪的人群,大部分民衆都對戰爭態度漠然,即使像天津水師學堂這樣的“國家軍事院校”中的學生,也同樣對戰爭毫無興趣。窮苦的百姓在貧困饑寒之中都想爭得一份報酬優厚的臨時工作。正是國民意識的薄弱,使甲午戰爭時期的中國民衆對戰爭漠然視之,使這場戰爭變成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

  下層民衆:日本妓女捐款 中國軍校生對戰爭無興趣

  戰爭的前夜,日本國內處於經濟蕭條的恐慌之中,民衆疾苦的生活正在動搖新興國家的根基。報刊文章中經常使用“最黑暗的東京”、“貧天、地饑、寒窟”的詞匯描述勞動階級的生活實態,指責明治維新新型資本主義國度,正處在深刻的階級矛盾之中。國家支持的商品海外出口戰略,酷刻壓低勞動者賃金,取得低成本產品,而廉價商品的出口,又不斷衝擊鄰國市場,政府實行的政策加速了國內外經濟和政治矛盾。日本下層民衆最初對戰爭毫無興趣,但是純樸民衆在政府愛國主義的鼓噪下,即便生活貧困也還是從口中省出十個八個梅幹錢捐獻給前綫的士兵。

  而那時中國民衆的生活水平甚至優於日本民衆。侵入滿州的日本軍人日記裡有這樣的描述,越過僅一江之隔的鴨綠江到達滿洲境內,這裡的房屋寬大食糧充裕,與對面的朝鮮如天上地下一般。民衆裹小腳、吸鴉片,這些奢侈風俗盛行都反映清國人相對富有的一面。清日戰爭可以說是日本的國家和清國的皇家的戰爭,被愚化的草民小家,如一盤散沙無法凝聚,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戰上,都無法戰勝擁有國民概念的大家集合體。

   知識分子:《海國圖志》在日本比在中國更受歡迎

  日本文化的綜合性和雜交性,令日本知識分子沒有中國士大夫那種優越感,所以在承認差距、改變自身方面,他們相當的痛快和徹底。幾乎在西方文明傳入的同時,他們就認為日本不但在有形的技術工藝方面,而且在國家制度、人民的獨立自主精神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差距。這種認識,推動了日本引入更徹底的君主立憲制,實現更為根本的改革。在西方壓迫下率先覺醒的日本知識分子,將民族救亡作為首要目標,兵學因此成為顯學。

  而類似的“變臉”功夫卻在中國罕見。即使早在1840年就開始遭受“夷狄”的侵淩,中國的主流知識分子(士大夫)卻直到甲午戰爭失敗前,甚至都沒能形成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魏源“睜眼看世界”的《聖武記》和《海國圖志》,相當長的時間內是“墻裡開花墻外香”,在日本比在中國更受歡迎。中國甲午戰敗後,朝鮮的一份報紙這樣描寫清國:“所有人都全無愛國心,公卿士大夫無是心,將帥兵卒無是心,刺史道台無是心,士農工商亦無是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