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沈從文交往錄

http://www.CRNTT.com   2014-08-14 14:08:40  


 
  (參考資料:張新穎《沈從文的後半生》及近期沙龍發言,陳徒手《人有病,天知否》,邵建《沈從文和魯迅的隔閡》,北京娛樂信報《巴金沈從文患難見真情》,李輝《沈從文與丁玲》)

沈從文年表

  1902年12月28日,出生於湖南鳳凰古城。

  1917年,參加湘西靖國聯軍第二軍游擊第一支隊,駐防辰州(沅陵)。

  1918年,小學畢業後,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後正式參軍。

  1923年去北京。報考燕京大學國文班,未被錄取。在北大旁聽。同年開始文學創作。 

  1928年,從北京到上海。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與胡也頻、丁玲籌辦《紅黑》雜誌和出版社。

  1929年,到吳淞中國公學任教,愛上女學生張兆和。

  1931年,陪同丁玲營救胡也頻未果,護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1933年,赴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前身)執教,任文學院講師。 

  1933年9月9日,與張兆和結婚。同月23日,與楊振聲合編《大公報·文藝副刊》。

  1934年,開始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

  1934年完成《邊城》,到抗戰前,出版了二十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

  1938年春,到昆明繼續與楊振聲編選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1月,任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

  1947-1949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

  1948年,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文物研究。

  1950-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壓力而自殺,獲救;5月,將小說《老同志》第三稿投給某刊物,8月被退稿。

  1960年,發表《龍鳳藝術》等文。

  1969年,到湖北鹹寧五七幹校勞動。

  1978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1981年,出版了歷時17年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1982年5月,妻子張兆和陪伴他重回湘西故鄉,同行有黃永玉、黃苗子等一批親友。

  1983年,突患腦血栓,住院治療。

  1984年,大病一場。搶救脫險後,說話、行動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會見黃廬隱女兒時心臟病發作,晚上8時30分在家中逝世,享年86歲。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曾表示,沈從文是1988年中最有機會獲獎的候選人,可惜他在頒獎前幾個月離世,因此與諾獎失之交臂。

  1992年5月10日,骨灰由家人伴送回到故鄉,一半灑入沱江,另一半埋入泥土裡。墓地建在一塊狹長的小草坪上,沒有墳冢,只樹了一塊6噸多重的天然五彩石。石正面鐫刻的是他的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石背面是他的姨妹張充和的撰聯:“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鬥其文,赤子其人。”旁邊還有一塊石碑,上有畫家黃永玉為表叔題寫的碑文:“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 2014年08月9日  題:沈從文交往錄

  特約撰稿 若安 圖 /李江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