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王貞威:“台灣主體意識”的權力化過程

http://www.CRNTT.com   2014-10-12 10:42:19  


 
三、“台灣主體意識”話語的權力化過程
 
  “福柯將真理理解為關於陳述的生產、控制、分配、循環和操作的程序體系,因此真理是一種制度。真理作為制度,意味著什麼東西被視為真理是由權力決定的。”“台灣主體意識”作為一種話語體系,在當今台灣實質上充當著“政治真理”的作用。各主流政黨都在積極響應,並結合自身利益和價值判斷提出自己的論述語言。同時以“台灣主體意識”作為評判政治活動的根本標准,形象化的政治語言就是“愛台”還是“賣台”。所以,“台灣主體意識”作為一種福柯意義上的真理(知識),其成為一種控制性話語體系並具有政治規約能力的過程,也即權力化的過程,應當涉及話語陳述的生產,話語的控制和分配以及話語的反饋與操作等過程。
 
  (一)“台灣主體意識”的話語生產
 
  “台灣主體意識”話語的生產是一個具有多元主體、跨越多個歷史情境的複雜的心理“化學反應”過程。以下四個方面是該話語產生的重要環節和基礎:
 
  (1)話語塑造者的有意與無意
 
  “福柯認為,權力並不源於某個中心,權力是多元的,來自於各個地方。”“台灣主體意識”這一話語的塑造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間有故意操縱也有無心插柳。日本殖民政府、台灣人群體、大陸方面、國民黨及其當局、以民進黨為代表的本土政治勢力等都主動或無意間參與了這一話語的歷史塑造過程。概括而言,可以說,“台灣主體意識”的權力化過程是在近代中國政局發展變化的大格局下產生的。清廷割台,使得台灣人經歷了與大陸完全不同的歷史境遇,“台灣民主國”的自立嘗試更讓台灣人有了團結保台的自主意識,這是“台灣意識”得以產生的重要節點。國民黨的反共教育、李扁二人的煽動與扭曲、兩岸60餘年的分離與國際空間的對抗則使得“台灣意識”注入了反共的對抗意識與受打壓的悲情意識。
 
  (2)台灣內部省籍情結的原發與流變
 
  光複初期,台灣百姓對祖國是抱著極大的希望,對回歸祖國也是歡欣鼓舞。但來台接收人員的不法行為卻讓台灣百姓倍感失望。這些接收人員中出現了不少害群之馬,他們“只顧著填飽私囊,猛搞他們的接收財,甚至開始魚肉敲詐一般台灣老百姓。這些惡行終至累積成為民怨”“已習慣於守法和循法而辦事的台民,當然看不慣來自於無法無天、又貧困又落後的大陸歹徒之做法”。台灣學者戴國輝對此時台民的群體心理有精准的描述,他們“對祖國的強烈願望及期許逐漸落空,繼而生起失望、絕望甚至於怨懣,這些累積成堆變為幹柴,由緝私煙而惹起的星星之火點燃了幹柴,遂有我說的民族病態的大悲劇發生。”“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有其難以避免的必然性,當時積結的民怨遲早爆發,這也是台灣所謂“省籍矛盾”的原始生發點。蔣介石集團敗退台灣後,在台實施戒嚴體制,搞白色恐怖統治,同時實施中國文化的普及教育,一定程度上壓制或消解了台灣人的“台灣意識”。在李登輝執政期間國民黨逐漸向本土化靠攏,陳水扁在執政期間更把國民黨和泛藍渲染成外省人的代表,把國民黨政權扭曲成外來政權,而把自己塑造成台灣人的代表和台灣政權本土化的象徵。挑弄省籍和族群矛盾成為陳水扁時期屢試不爽的政治伎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