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王貞威:“台灣主體意識”的權力化過程

http://www.CRNTT.com   2014-10-12 10:42:19  


 
  第一、話語權力的持續性。
 
  “台灣主體意識”有其合理性的成分,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積澱下來的,在一段時間內仍將存在,並對台灣社會及各主要政治勢力具有規約和壓制性的作用,占據主流意識形態體系的核心位置,並成為各種選舉活動中以及台灣執政當局對外關系中堅持的最為重要的價值原則,即一切以台灣為主,以台灣人民的利益為先。生活在台灣的普通老百姓也會持續認可這一話語論述,把堅持“台灣人”認同作為首要的基礎性的認同,支持台灣現有的價值體系和生活方式,並以此為傲。
 
  第二、話語內涵的趨同化。
 
  伴隨台灣藍綠兩大陣營的逐漸和解以及彼此意識形態差異的縮小,“台灣主體意識”的論述及內涵逐漸的一致化,並趨於中立,擺脫過於明顯的藍綠色彩。有學者就指出,盡管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尤其是“一個中國”政策主張上存在差異,但趨同之勢越來越明顯,已無本質區別,只有名稱、概念與策略之差異,“國民黨台灣化與民進黨化”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不難理解,正是因為這一話語權力的持續性存在及其具有的普遍民意基礎,所以各政黨無論藍綠其論述必須逐漸向台灣主體的論述靠攏,這是自己躋身於台灣社會的重要合法性基礎。

  第三、話語受衆的主流化。
 
  “台灣主體意識”已成為台灣人的主流心理情感。台灣光複至今已60餘年,台灣內部的省籍意識已逐漸淡化,“台灣人認同”已成為主流。從台灣各種民調的結果都可以可以看出“台灣人認同”已成台灣人的最大公約數(如圖二台灣政治大學選舉中心的民調分析),已替代“即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認同。其實台灣人認同台灣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也有其合理性。問題是,這種認同不能是極端狹隘的、不具包容性,更不能成為與中國人認同相對立的台灣獨立意識。台灣人認同雖然成為主流認同,但不必然就走上與大陸對立並分裂的道路,尤其是在兩岸大交流的背景下,台灣年青一代自己詮釋的“台灣主體意識”會更為務實,並降低對抗性。學者陳孔立就曾指出,台灣年青一代,沒有受到國民黨長期反共教育的影響,對共產黨沒有你死我活的對立情緒,不是天生反共、仇共的。年青一代更為關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如果將來與大陸合作或統一對台灣有利,對他們自己有利,他們不會堅持走分裂的道路。

第四、話語發展的超越性
 
  被“台獨”勢力和“台獨”論述綁架的“台灣主體意識”難以持久,更難以和大陸日益強大的“中國民族主義”意識和平相處。所以,只有不斷超越,建構一種更為合理的論述,才是“台灣主體意識”穩步發展的關鍵。“真正愛鄉愛土、鄉土認同意義上的‘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並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局部和整體關系。因此,健康正面的‘台灣意識’只能從兩岸中國人共同創造的新中國認同中才能找到合理的歸宿。”“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以及“兩岸共同意識”建構已成當務之急,橫跨兩岸超越彼此狹小視域的“新中國人認同”已現端倪。
 
五、結論:“台灣主體意識”與“兩岸共同意識”的對接
 
  就今天而言,“台灣主體意識”這一話語仍處於建構之中。建構融合兩岸的超越性認同,是破解“台灣主體意識”中“分離”傾向這一弊端的唯一途徑。“台灣主體意識”具有歷史合理性,因此無需消解,需要疏導和改善,使其成為台灣社會一個健康的群體意識。目前來看,從文化和教育入手,改變台灣社會尤其是李扁當局推行的“去中國化”的行徑,使中華文化認同、中國人認同更好地到引入“台灣主體意識”的話語建構過程。另一方面,建構新的“兩岸共同意識形態”也是平衡“台灣主體意識”的重要手段。通過兩岸之間不斷的人員與經貿往來,構築兩岸社會經濟的一體化結構,逐步形成一系列的共同治理機構,建構超越原有“忠誠中心”的新的認同中心,產生兩岸共同認可和尊重的意識形態體系(共有知識)。我們相信通過兩岸人民的交流和溝通,“台灣主體意識”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健康的、更具包容性的心理文化。

  (作者:王貞威,單位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原文刊登於《台海研究》季刊,2014年第4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