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決定台灣地方性選舉結果的三大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14-11-29 09:48:45  


 
  候選人重要,政黨背景更重要。在台灣藍綠二元政治結構下,沒有政黨或藍綠基本盤的支持,任何非政黨支持的候選人要當選都是非常困難的。這並不難理解,因為有影響、有實力從政者,不是藍的,就是綠的,藍綠之外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甚少。在地方選舉中如“九合一選舉”,候選人絕大多數是藍的或綠的。目前地方執政唯一的例外是花蓮縣,由無黨籍的付昆琪執政,但付曾是國民黨員後又加入親民黨,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支持藍營的馬英九,加選民結果是藍遠大於綠,因此付也屬泛藍陣營的。本次縣市長選舉,台北市由代表國民黨的連勝文與無黨籍的柯文哲競爭。柯文哲雖然是無黨籍,以“在野大聯盟”身份參選,還自稱為“白色”。但誰都知道,柯文哲是綠營的,政治立場與民進黨是一致的,他也是在與民進黨參選人姚文智的競選勝出後代表綠營參選的,主要支持群眾是綠營的。可以說,在今天的台灣,在縣市長以上層級的選舉中,政黨或藍綠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脫離了這一點,所謂的第三勢力或無黨籍的參選的勝率是很低的。可以說,藍綠背景與候選人實力基本上決定了地方選舉的輸贏與結果。 

  政黨或藍綠背景與候選人的實力是決定選舉勝負的關鍵所在,但因力量組合不同,會有不同的選舉結果。一是如果兩位候選人的實力及代表的藍綠力量差距均很大,事前容易做出勝負預判,兩者均強者勝出。如台南市與高雄市,綠營勢力太強,候選人實力也很強,陳菊與賴清德當選就在預料之中。二是藍綠實力接近,但兩位候選人差距很大,則實力強的候選人勝選就易於當選,也較容易預測,如新北市。三是候選人實力接近,藍綠力量對比差別很大,則實力強的陣營勝選機率高,如桃園縣。四是政黨實力與候選人實力均比較接近的情況下,選舉結果變數大,不易預測,如雲林縣、嘉義市、彰化縣等。 

  這種理論分析是排除了意外與偶然因素,就一般情況得的結論。其中的一個假設一個陣營沒有出現分裂選舉。一個陣營內部出現分裂選舉,而且分裂雙方實力比較接近,就會出現選舉變數,可能會讓另一陣營候選人當選,如基隆市選舉,因藍營分裂選舉,讓民進黨有了勝選的可能與結果。如果一個陣營內部分裂,雙方實力差距很大,優勢的一方仍有獲勝的可能,如新竹市,國民黨雖然分裂選舉,但一方實力明顯,勝選的希望仍然很大。當分裂雙方的實際實力及與另一陣營候選人實力均接近時,或兩個陣營均出現分裂時,選舉變數就更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