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北京模式”難以在全國複制

http://www.CRNTT.com   2015-01-09 11:53:28  


APEC峰會期間,一度被詬病的京城霧霾消失一空
  中評社北京1月9日訊/學者羅天昊撰文《“北京模式”難以在全國複制——2014年中國省市發展質量排名》,內容如下:

  雁栖湖畔,流連忘返。

  APEC峰會期間,一度被詬病的京城霧霾消失一空,到處藍天白雲,令人印象深刻。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閉幕會上表示,希望通過努力,將APEC藍保持下去。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第一次在國際性會議上,直指中國的環境問題。

  中國持續三十多年高速的經濟發展,付出了沉重代價,尤其是環境和生態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大規模霧霾的出現,是對於傳統發展模式的巨大警示。 

  當下中國已經進入一個“新常態”,其中一個典型特征,就是高速時代落幕,未來將保持一個長期的中低速,,而一旦中國步入平原期,要在強國的競爭中勝出,必須另辟蹊徑。提高發展質量,成為中國未來國家戰略的重要根基。

  2012年春,我主持研發了“中國省市發展質量排名”,而在2012年秋,習近平在南方考察時提出,中國不僅需要發展速度,更需要關注發展質量,我們的構想,可謂與中國未來發展大勢不謀而合。

  推出“中國省市發展質量排名”,可以引導各地重新衡量本地發展的標準,改變單純以速度論英雄,以GDP論英雄的成見,更為科學,客觀,多元地規範各地的發展戰略,將其納入到中國未來發展軌道之中。

  2014年中國省市(區)發展質量排名

  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遼寧、山東、內蒙古、重慶、湖南、河南、海南、吉林、河北、湖北、黑龍江、四川、陝西、寧夏、山西、廣西、江西、雲南、新疆、貴州、安徽、甘肅、青海

  注:1,本排名不包括港澳台三地,西藏因全境處於禁止開發區域,經濟發展受到很大影響,故不參與排名。2,所有數據,均取自各地公開發布的2013年發展公報,以及其他公開發布的2013年度數據。3,2013年度GDP相關數據,因校正數據國家與地方的完成時間不一致,故統一以校正前為准。

  2014年中國省(區)發展質量前十名(不含直轄市):

  廣東、江蘇、浙江、福建,、遼寧、山東、內蒙古、湖南、河南、海南

  注:1,本排名不包括港澳台三地的城市,西藏因全境處於禁止開發區域,經濟發展受到很大影響,故不參與排名。2,直轄市面積小,三產集中,人均GDP一般比較高,與省級單位不盡公平。故特別進行不含直轄市的另外排名,3,所有數據,均取自各地公開發布的2013年發展公報,以及其他公開發布的2013年度數據。4,2013年度GDP相關數據,因校正數據國家與地方的完成時間不一直,故統一以以校正前為准

  2014年中國重點城市發展質量排名(前三十名)

  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無錫、佛山、蘇州、寧波、杭州、呼和浩特、天津、長沙、常州、珠海、南京、武漢、唐山、海口、沈陽、成都、鄭州、太原、長春、惠州、南昌、西安、哈爾濱、濰坊、重慶、西寧

  注:1,本排名不包括港澳台三地,西藏因全境處於禁止開發區域,經濟發展受到很大影響,故不參與排名。2,所有數據,均取自各地公開發布的2013年發展公報,以及其他公開發布的2013年度數據。3,2013年度GDP相關數據,因校正數據國家與地方的完成時間不一致,故統一以校正前為准

  4,重點城市的界定,主要參考經濟總量,區位優勢,政治地位等方面。

  2014年中國重點城市發展質量前十名(不含直轄市)

  深圳、廣州、無錫、佛山、蘇州、寧波、杭州、呼和浩特、長沙、常州

排名解讀:中國需要有質量的發展

  如何衡量地區發展的真實質量?

  不以GDP論英雄。

  不過,如果完全拋開GDP,則地方發展無法衡量,最容易畸變為劣幣驅逐良幣的機制。搞花架子者上位,幹實事者吃虧,絕非國家之福。張五常雲,地方競爭,乃是國家進步的動力之一,深以為然。由此,建立一種既不拋棄GDP,又不完全以GDP論英雄的衡量機制,乃大勢所迫。

  在本人研發的“中國省市發展質量排名”體系中,初步設定了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五大指標,分別為發展速度,民營經濟占比,第三產業占比,內生發展能力(與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成反比),人均GDP。所有數據,均取自各地已經發布的公報。以及各地年鑒,其它統計公告等。

  有數據,無爭議。夠簡單,易明了。

  克強指數只需三項,此排名五項數據,其實已經大致可以衡量地方發展質量了, 確實有一些指標亦可反應發展質量,比如單位產出,單位能耗,單位水耗,環境指數等,不過,鑒於有些數據地方政府諱莫如深,無法取得統一數據,只得作罷,此項排名非常嚴肅,所有的數據均需公開,如數據不公開,則寧願暫緩,以待來年。

  選取這五個指標,大體上還是可以衡量一個地方的發展質量。基本可反映真實的經濟發展狀況。

  本次“中國省市發展質量排名”的前十名,分別是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遼寧、山東、內蒙古、90%集中在沿海;而在“中國重點城市發展質量排名”中,入選的前十名城市,如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無錫、佛山、蘇州、寧波、杭州、呼和浩特等,全絕大部分都是沿海城市,這絕非巧合。最近幾年,中國東部區域增速都在降低,而這個體系中,東部仍然獨領風騷,說明速度可以降低,但是一些好的發展模式,仍然需要堅守,不可放棄。

  內生增長能力,考察一個地方的自我發展能力,尤其在全國投資瘋狂的情況下,這一指標設立尤其重要;一個地方經濟是否富有活力,民營經濟是非常重要的晴雨表。第三產業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者城市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人均GDP是最直接的指標,經濟總量的創造,是靠人海戰術,還是搞高素質的人口,由此一目了然。

  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五大指標遠非完善,不過,欲求大道, 必先有人開山劈石,再有人修路架橋,開山之責我輩承擔,架橋之功留待後人。

中國需要提倡內生式發展模式

  我們提倡什麼樣的發展模式?

  2012年,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為33.8%,浙江為49.4%,在全國所有省中,唯有廣東和浙江的占比沒有超過50%。能夠堅守正道,在逆勢中保持真實的競爭力,其努力尤其可貴。具體到城市,深圳投資占GDP的比重最低,只有17.9%,為國內唯一低於20%的城市。堪稱國內最具經濟造血功能的城市。

  到了2013年,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為36.8%,而浙江已經突破50%,都呈現緩慢上升勢頭,唯有深圳降低到17.2%。

  這說明全國形勢非常嚴峻,雖然國家文件上說要降低投資,依靠內生發展,但是目前落實的並不理想,投資仍然居高不下。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達到78.6%。轉變發展模式,迫在眉睫。不能光甩開膀子喊。

  大批的民營經濟巨頭,大批的中國馳名商標,在沒有任何輔助的情況下,在廣東和浙江草根生長。中國需要廣東,浙江這樣具備自我發展能力的地方,廣東模式不可倒。

  此外,值得提醒的是,工業化不一定消耗投資,片面城市化才消耗社會財富。

  佛山進入前五名,令人驚訝。一直以來,佛山都是中國最著名的製造業工廠,順德、南海均為中國製造業重鎮。在印象中,似乎從事傳統產業的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率一定很高,佛山反而很低,其中有何奧妙?

  或者其中最大的區別是:別的地方都把資本投向了鐵工基,而佛山的投資,更多偏向工業設備等領域,而後者的投資額比前者小得多,雖然對GDP的撐門面效果遠不及重工業和鋪路架橋來得快,但是真實效率也高得多。這樣的GDP,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亦是值得真正尊敬的。

  佛山現象,絕對值得中國關注。

  同類的城市,還有長三角的無錫。無錫除三產不夠發達之外,在其餘幾乎所有的領域,均領先全國,尤其是投資占GDP的比重也很低,與佛山一樣,作為工業城市,非常難得。同時,無錫的單位產出效率,是在國內位列前三,僅次於深圳等極端個別城市。

 “投資補課”論的荒謬

  這幾年,我考察了數十個國內城市,發現中西部地區的主政者,有一個普遍的情緒,認為東部已經完成了崛起,前期已經投資過了,該輪到我們的,憑什麼我們不能靠投資?此即“投資補課”論,同樣,就國家層面而言,也存在一種“投資補課”論:歐美都已經是發達國家了,我們不搞高投資?怎麼追趕?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巨大的誤區。事實上,東部的發展,並非靠投資,從改革開放至今,廣東以及浙江的綜合投資率,是低於全國水平,而非高於全國水平,其內生發展能力極度強勁,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實體經濟,依靠製造業企業,不是說它們以前高投資,現在該輪到中西部,而是它們與國內平均水平比,從來沒有高過。

  就國家而言,亦是如此。

  歐美國家當下的投資率,大約在20%左右,歐美已經達到發達國家標準,發展階段不一樣,不足以說明全部問題。

  我們的窮哥們,金磚四國之間的投資比較,也許更有說服力。印度,巴西亦保持了10年以上的高速增長,增長率至少在8%以上,與中國接近,但是,他們的固定資產投資率,卻比中國低多了。以2000年至2010年十年為例,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率平均是0 .48,印度是0 .27,巴西是0 .17,俄羅斯是0 .25,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率,超過巴西一倍以上。也就是說,中國不僅比歐美高,也比同樣奉行趕超戰略的窮哥們高。

  日本,韓國等亞洲發達國家,他們是不是在趕超歐美的時候奉行高投資戰略?

  日本從20 世紀5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中期的經濟起飛期,平均投資率為33.9%,其中1967 年到1974 的最高峰的八年間,投資率在35%以上,此後逐步下降。韓國在起飛期間,投資率為35%,而當下,日韓的投資率穩定在20%左右。

  日韓的投資變化,與羅斯托的經濟增長階段理論基本吻合:在經濟起飛階段,固定資產投資率保持在35%左右的高水準,而在成熟期和高額消費階段,則下降至20%左右,並隨科技的發展上下波動。

  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平均投資率,超過37%,幾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而自2003年以來,已經近十年超過了40%。作為後發國家,適度的“投資補課“可以理解,但是絕對不能沒有止境,乃至損害內需,戕害經濟元氣。

  弓弦已滿,不鬆則折。

  韓轉型經驗是:減少投資,啟動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調整產業機構,打擊財閥,打破壟斷,開放市場,鼓勵民間投資等。中國當引以為鑒。

 “北京模式”難複制,第三產業需適度

  第三產業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者城市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正因為如此,追求較高的第三產業比重,成為很多國家和城市發展戰略的重點所在。在十二五計劃中,發展服務業,亦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突圍之策。

  目前,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在70%左右,發展中國家平均在50%左右。2012年,中國的第三產業占比,大約為44.6%,中國的第三產業比重,確有增長的空間。

  2013年,北京的第三產業比重為76.9%,成功實現了“三二一”的經濟結構。“北京模式”無疑為中國迫切希望轉型的各大城市提供了樣本。

  不過,中國仍然屬於後發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定位,以及目前的產業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北京模式”恐難推廣, 就國家大勢來說,中國仍需堅持製造業立國,第三產業不可寄望太高。

  中國區域經濟的不平衡,不僅表現在各個區域之間,同時也表現在各個經濟圈的城市之間。各個城市都力爭上游,搞平均主義並非上策,保持各自優勢,進行合理分工,最後達到產業協同,才是更優選擇。

  北上廣深率先完成第三產業布局,部分中心城市成為區域性服務業中心,多數城市以生產性服務業和工業立市,可能更為合理。全國水平無需追歐美,保持50%左右適中。

  武漢的三產比重達到47.7% ,雖然沒有達到50%,但是仍然高出全國平均水平。作為中部重要的重工業城市,武漢的產業轉型值得肯定。

中國需要釋放民營經濟的能量

  哪裡的民營經濟活躍,哪裡的經濟就發達,哪裡的人民群眾就富裕。

  廣東和浙江經濟活力冠絕全國,某種意義上正因為其強大的民營企業造血功能,越是民營經濟發達的城市,其真實經濟質量越高。華為,騰訊等崛起於深圳,方太、雅戈爾等崛起於寧波,絕非偶然。

  一個值得警惕的歪風是,很多地方對於培育實業、扶持本土企業缺乏耐心,熱衷於央地聯姻,搞大項目,一個央企的投資,動輒數百上千億,效果立竿見影,為眾多省市所追逐,助長了地方投機主義。

  在此情況下,那些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地方,其發展更為艱難,也正因為如此,其發展的真實效率,亦比一般地方高,而其堅持實業,堅持培育本土企業,堅持中小企業為主的發展戰略,更富有遠見。

  福建能夠入選前十名,其民營經濟的強勁功不可沒。此前,福建在沿海省份中,經濟總量並不大,但是,福建的民富卻比較明顯。福建在中國省級單位中民營經濟占比列前三,自此自貿區落子福建,未來需進一步發揮民營經濟的優勢。

   羅天昊 國資委商業科技中心研究員、智石經濟研究院副秘書長、中國城市戰略中心執行主任,著有《大國諸城》

  來源:搜弧財經2014-12-29 10:09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