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降准考驗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15-02-10 09:39:00  


  中評社北京2月10日訊/此次央行靈活運用普遍降准加定向降准這一組合,既滿足了流動性總量需求,彌補了結構性缺口,又定向支持了經濟結構調整,體現了貨幣當局“兼顧穩增長和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之間的平衡”,以及“靈活、有效、鬆緊適度”的調控水平。

  金融時報發表記者許志平述評文章表示,從去年4月份以來,央行已經連續三次動用定向降准這一政策工具,且範圍不斷拓寬,力度不斷加大,表明了央行努力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意圖和決心。

  去年4月25日,定向降准的範圍僅限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縣域農村合作銀行。去年6月16日,範圍擴大到“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今年2月5日,在“普降”0.5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對小微企業貸款占比達到定向降准標準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4個百分點。

  對於這次降准能否實現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資金能否流向“三農”和小微企業的政策意圖,近日也有一些專家和企業人士表示擔憂,認為降准所釋放的部分資金“存在流入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等領域的風險”。

  文章稱,鑒於貨幣政策的傳導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現在就對這次“普降+定向”的政策效果下結論還為時過早。然而,從央行推出第三次定向降准來看,對去年的兩次定向降准效果評估應該是積極正面的。事實上,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近日在接受媒體訪談時,也透露了貨幣當局對2013年、2014年定向性支農、支小的政策評估結論,即是“卓有成效”的,因而決定延續“結構性做法”。

  不過,專家們的憂慮也不無道理。從以往貨幣政策傳導的實際效果來看,的確存在效率不高、信號失真和“堰塞湖”等現象。比如2013年6月份發生在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緊張現象就是一例。一方面是兩倍的廣義貨幣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顯示了流動性總量的充沛供給;另一方面,卻是實體經濟尤其是“三農”和小微企業的貸款難和融資貴。在這矛盾現象的背後,則是大量資金或者在銀行間市場空轉,或者流向樓市、股市以及地方融資平台。這凸顯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面臨的困境和無奈。

  早在2012年4月份,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一次演講中,曾公開表達過這種無奈。他用“局部農田乾旱缺水,央行卻不能挖渠放水並使之流向特定乾旱農田”來比喻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失效和貨幣當局的困境。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