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劍:國民黨怎樣才能擺脫戰略被動

http://www.CRNTT.com   2015-02-23 00:09:55  


 
  辛亥革命,國民黨的先輩站在推翻封建王朝、趕走帝國主義、建立人民共和國的道義制高點,取得革命的領導權,摧枯拉朽,結束滿清,建立民國。但辛亥革命一方面解決了中央政權性質問題,另一方面卻衍生了國家分裂割據和共和名存實亡問題,國民黨難辭其咎。於是孫中山提出國民黨失敗多於勝利論斷,其目的是扭轉窘境,重振新局。此前,中國共產黨曾鄭重向孫中山指出,國民黨內“往往有不一致的行動及對外有親近一派帝國主義的傾向,對內兩次與北洋軍閥攜手;國民黨為保存在民眾革命上的地位計,這種動搖不定的政策,實有改變的必要”(1922年6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載於人民網“黨的歷史文獻集和當代文獻集”《中共中央文件選集一》)。共產黨講的還算客氣,沒有直接點出國民黨的妥協、投機、派系本質。孫中山痛徹地感到,“不除去國民黨‘現在的暮氣,恢復朝氣’,‘恢復革命的精神’,不把國民黨改造成為‘一個群眾革命的先鋒組織’,也就難以謀求‘社會的根本改革’,也無由‘喚起民眾”共同奮鬥。」(周國興《十月革命後孫中山政治思想的轉變》,載於2014年11月號《兩岸視點》雜誌)於是,他從抗拒共產主義轉變為接受共產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要求“以俄為師”,第一次國共合作由此誕生。孫中山這一轉變的實質,是領導國民黨重回道義制高點,從而為北伐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國民黨站在打倒列強統治、結束軍閥割據、統一整個中國的民族和歷史高度,一路北進,風捲殘雲,實現中國統一。

  但是,北伐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孫中山這一努力與轉變,最終還是被國民黨右派、蔣介石集團逆轉和拋棄了。在即將成為整個中國的統治者前時,國民黨本應繼續、徹底革命,消滅封建殘餘、驅逐帝國主義、打倒官僚資本,為最廣大工農群眾謀利、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人民共和國,解決中國農民的土地問題,解決中國工人階級被殘酷剝削壓迫的問題。但它沒有這樣做,而是延續封建王朝維護剝削階級利益的基本政治立場,成為滿清後期各類地主、資本家、買辦集團的利益代表,甘做帝國主義的附庸,迫不及待地把屠刀伸向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代表——中國共產黨,在財富與工農之間選擇了前者。立場讓位於市場、理想讓位於念想、黨綱讓位於政綱,其結果,在第一次國共內戰中,“打土豪,分田地”、站在道義制高點的中國共產黨爭取了民心,穩穩站住了腳跟。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旗幟、北上抗日;國民黨則奉“攘外必先安內”為圭臬,全力剿共,一黨之私超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不放一槍”兵退關內、妥協投降綏靖華北,終至黨內有識之士忍無可忍,發生“西安事變”。事變的背後則是全國人民要求結束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此間即便國民黨至今津津樂道的1927年到1937年的“黃金十年”,也是虛幻的。上海灘繁榮的背後是貧富懸殊、民不聊生、貪污腐敗、地區差距,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一切弊端在那個時代滋生,國民黨的黨政軍情系統就是在那個時代被新創造的財富淹沒而徹底腐敗的,以致發展到以後即使大敵當前、日本全面入侵也不收手的程度。對於這段歷史,蔣介石在1936年9月悲歎道:“如果我們不清除當前機構的腐敗、受賄、敷衍塞責和無知,而代之以建立廉潔、有效的行政,有朝一日革命會很快起來反對我們,像我們過去反對滿清一樣。”(楊格《中國的建國成就1927—1937年:財政和經濟記錄》P419)。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