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劍:國民黨怎樣才能擺脫戰略被動

http://www.CRNTT.com   2015-02-23 00:09:55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抗日戰爭期間,共產黨大局為重,政策、策略、行動服從抗戰,始終把抗日擺在第一位。1944年春,毛澤東依然公開強調“我黨擁蔣抗戰與擁蔣建國兩項方針,始終不變”(1944年2月18日《毛澤東、周恩來致董必武電》,載於《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中央統戰部1984年9月版);國民黨則無時無刻不想除中共而後快,對外(日本)、對內(共產黨)兩條戰線同時展開,贏得了抗戰,但與民心進一步拉開了距離。對此,《劍橋中華民國史》評價道:“軍隊在日本人面前無所作為,政府腐敗,政治上的不滿情緒彌漫社會所有階層。因此,當戰爭於1945年8月14日結束時,國民黨中國是士氣低落的和虛弱的。”(語文備課大師網《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第11章“中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5年”之“政治上的虛弱”)抗戰勝利後,共產黨高舉新民主主義革命旗幟,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建設新中國,提出通過民主手段建立聯合政府的政治主張;國民黨則不敢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人民手中的選票,挑起內戰,力圖消滅共產黨,維護在抗日戰爭中“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極度腐敗政權和被人民唾棄的剝削制度、三座大山統治,豈有不敗之理?對於這個結局,美國有識之士早有定論。1944年12月31日,美國駐重慶使館二等秘書約翰·派頓·大衛斯致信佛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私人顧問、有“影子總統”之稱的哈利.霍普金斯稱,“事實上他(指蔣介石)不是全國的領袖,而僅是一個派別的首領。『他的哲學是他的有限才智、他的日本軍事教育、他以前與德國軍事顧問的密切接觸、他與放高利貸的銀行家——地主階級的聯盟,以及他對中國古典著作的陳腐倫理的繼承的不完整的產物。’”(語文備課大師網《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第10章“日本入侵與中國的國際地位1931—1949年”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與日本1941—1945年”)大衛斯暗示,“把這樣一個人作為聯盟支持的唯一對象是錯誤的。”大衛斯斷言,“真正的中國——更民主,有朝氣,並願意同聯合國合作戰鬥——只能在國民黨領導層的小圈子以外找到。他和越來越多的美國官員把注意力轉向西北的共產黨人。”(同上)

  國民黨的失敗與未來希望所在

  國民黨到台灣後,舉“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旗,行偏安一方、反共拒統之實;共產黨則以民族復興為己任,以消滅剝削壓迫為理想,帶領中國人民艱苦探索、趕英超美,其間雖有曲折,但結束百年屈辱、實現民族統一與復興的既定目標始終未變,在道義上始終佔據了上風。國民黨在與民進黨的爭奪中,李登輝時代逐步推行變相“台獨”路線,既有違國民黨黨綱,又沒有民進黨的“急獨”路線來得分明,最終導致2000年分裂、失敗,把政權輪替給了民進黨;2008年重新上台後,一度氣勢如虹,但旋即連“終極統一”這樣的虛話都不敢講,搞“不統不獨不武”,等於公開放棄統一理想,結果不但歷經挫折而不思悔改,甚至還覺得是去“統”不夠所致。從島內的“小道理”看,國民黨沒有民進黨的“台獨”分裂路線“旗幟鮮明”,導致黨失去中心思想、組織缺乏凝聚目標、成員失去奮鬥動力,一盤散沙、內憂外患,“含淚、含恨、含血”,不敗才怪。此次“九合一”敗選當天,國民黨黨工的感言十分說明問題:從來沒有看過國民黨敗得這麼慘,連抗議的力氣都沒有了,大家現在只想躲起來。而在此前,已經預想到自己會失敗的國民黨高層提前便在中央黨部大樓前樹起層層拒馬、障礙,怕國民黨員在敗選後會來鬧事。但是他們沒來。這更可悲,國民黨的一些官老爺們不但不瞭解社會的脈動,連自己黨員的心思都不瞭解——“哀莫大於心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