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雙輸的北京“以業控人”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5-04-11 07:45:33  


 
  這是不是意味著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占了北京的便宜?假設原來地鐵安檢員崗位的工資是3000元,為了吸引北京戶籍居民就業,政府給予這個崗位500元的財政補貼。9000位地鐵安檢員,如果全都是非京籍戶口,那麼共需要財政支出2700萬元;如果全換成京籍職工,則需要耗費3150萬元。如果被換上的京籍職工並不比原來的職工有著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那政府為什麼要多掏415萬元?而這樣的成本最終則要由北京市的納稅人承擔。

  換句話說,非京籍職工湧入北京,表面上是搶了京籍居民的崗位,實際上則是替北京市減輕了財政支出,而被減少的財政支出則可以通過其他的惠民措施返還給北京市民。當然,那些非京籍地鐵安檢員也是受益者,因為他們在北京收獲了就業,而且工資要比原籍高。就此而言,更多的非京籍居民湧入北京實際上是一個雙贏的結局,遠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北京市政府補貼非京籍居民。

  當然還有人會說,如果沒有非京籍居民來參與競爭,這些崗位本來是可以給京籍居民的,正是非京籍居民的湧入,無序的競爭使得工資降到了3000元,而這個崗位本來的工資可能是要3500元。這話聽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也經不住推敲。假設真的存在這種情況,那麼大量非京籍就業人數一定會影響京籍居民的就業率。但從數據來看,並不存在這種現象。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中,北京以1.31%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墊底,而另外三個城市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為4.2%、2.26%和2.4%。換句話說,大量的非京籍就業並未影響京籍居民就業,至少證明了非京籍居民和京籍居民之間在就業競爭上並不是零和游戲。

  以上的論證如成立,北京市政府優先解決一部分需要轉移就業的本地戶籍人口的舉措,從經濟學上說就可能是錯了。這是一個損人也不利己的政策。至於這是不是涉及就業歧視,則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