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下行壓力不小,信心決非空話

http://www.CRNTT.com   2015-04-17 09:12:00  


  中評社北京4月17日電/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第一季度GDP增速回落至7%,是2009年一季度6.1%後的最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發電量等多個重要數據差於預期。

  然而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8.1%,跑贏了GDP增速。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增加1.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雖差於預期,但實際增長10.8%。兩相比照下來,我們是否可以看到調結構最初成果的一些影子呢?

  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經濟下行壓力的確很大,但7%的GDP增速比人們最悲觀的預測要好。之前輿論場上曾有一季度數據“不能看”的擔心,但實際情況是,經濟增速的回落處於國家的“掌控之中”。

  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信心。GDP增速這些年從兩位數降到“保八”,現在看來要“保7%左右”了。經濟增速下降一方面是客觀趨勢,一方面也是國家針對經濟新常態的主動調整。“調結構”從上屆政府一直喊到本屆政府,社會輿論長期高調支持,但到調整結果逐漸顯現時,不少人又發現自己一時難以適應,對速度懷有相當的留戀。

  經濟增速的下滑當然不能無限發展下去,所以中央提出“穩增長”的堅定口號。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上已經表示,中國宏觀調控“工具箱”裡的工具比較多,這應被看作中國經濟保持基本穩定的重要條件。

  中國沒有驚慌的理由。事實上,中國民間的消費很活躍,國內買不到好東西,就去國外大量採購,把日本商場裡的馬桶蓋都“買光了”。消費信心是經濟最基礎、也最真實的信心。中國人相信未來,對收入增長、生活逐漸改善普遍抱有期望,社會信心的這一基本面貌是扎實、鞏固的。

  中國人現在更關心環保,以及醫療、教育和各種社會福利的改善,希望生活的內在質量不斷提高,這些新增的內在需求正是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源,與國家經濟社會改革大方向有很高的一致性。因此短期經濟數據雖然“不那麼好看”,但它們對老百姓生活的影響遠沒有對輿論的波及那樣強烈。輿論很容易就數據看數據,因而看到的只是下降。老百姓是在感受生活,他們要的是就業和收入增長,生活幸福。

  看來真正適應經濟新常態是一個充滿糾結的過程。尤其是如果這一兩年印度的GDP增速超過中國,美國的經濟增長也進一步回暖,中國的社會心態將面臨更多考驗。

  中國這麼大的社會,改革如此艱巨複雜,看來把握平衡十分關鍵。今年穩增長的任務會變得相當繁重,但它再緊迫,也不能扭轉了調結構的大方向,回到對粗放生產大放水的“飲鴆止渴”。中國的調結構好不容易動了真格的,民眾也做了較充分的思想準備,大勢漸成,且成果初現,我們需要堅持一下,把目前的階段性困難闖過去。

  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是對中國社會的全方位考驗,它是經濟,也是政治。保持社會團結,讓信心的傳播戰勝悲觀及抱怨的擴散,像採取正確的經濟調控措施一樣重要。中國在致力於讓市場杠杆發揮決定性作用,但切不要忘記,黨的領導、政府的行動力是中國每一次面對困難時最可靠的優勢。中國的出路一定是市場杠杆和黨對國家領導同時高效化的創造性辯證統一。

  (來源:《環球時報》)